用自己方式成為獨特存在的工程師—王景弘(TonyQ) (上)

本篇訪談節錄自Bernard 鐵人賽與頂尖工程師談「追求卓越」 系列

如果你在看鐵人賽的文章,那我相信你對 TonyQ 應該不會陌生。有身邊的朋友稱他為「PTT 戰神」。簡單 Google 一下這篇,你也會找到 11年前的這篇「低調 TonyQ」。

我認識 TonyQ 快六年了。ALPHA Camp 早期有幾場活動,有幸請到他參與。後來我自己把重心放的新加坡,就沒有聯絡了。這次趁著要寫鐵人賽,再找他來聊天。六年不見,他已經在完全不同的人生階段了。這次我們聊蠻久的,我們從他近年的經驗談起:從幫柯文哲競選、到進入政府機構、再去台灣大車隊,到底他選擇這些工作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又如何應付這些完全不同的挑戰?

找到對的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Bernard:Tony 你當軟體工程師多少年啊?

TonyQ:從第一次寫程式工作得到報酬開始算的話,是 2005年,大二學校工讀程式和校外專案, 大概是15年。如果從第一份正職有勞健保的工作(2008)算的話 ,大概是12年。

Bernard:你目前在哪裡工作?生活模式怎麼樣,可以描述一下你的一天嗎?

TonyQ:我目前在鼎恒數位科技 (MAYO) 擔任產品主管。它是一家人資系統公司,工作大部分在協助客戶解決 hiring 跟上班的各種行政管理問題,比方說 check in,一些行政工作,像是計算薪資,我們用系統來協助他們管理人事。我們的工作目標,是希望能夠減低公司行政的負擔,讓他們可以把時間專注在管理上,而不是在瑣碎的行政作業上。

因為我做為產品中心的主管,大部分在決定我們要做哪些功能、怎麼改善產品的品質、怎麼招募人員、怎麼去協助客戶解決問題。我團隊又分成在台北跟新竹兩個地方,所以平常也要去思考要怎麼讓各個地方的夥伴們能夠順利地交流跟正常運作。

我現在的生活比較特別的是,因為我同時是我兒子的主要照顧者,所以目前的生活是七點五十左右起床,八點到中午十二點陪我兒子去台大醫院上課,下午回來搞定兒子午餐後開始工作, 一直到晚上跟我太太輪流處理晚餐。

晚上如果忙的話,我會用早上五點到八點加班。因為我做為團隊主管,上班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會議,會持續確認同仁進度,確定下一個發版週期,確定客戶需求和產品問題的修復情形等等。如果有招募需求時,會兼著做面試官招募人員這樣,基本上是缺什麼角色做什麼事情。

Bernard:所以你算是比較 PM 的角色囉?對不對?

TonyQ: 對,我算是大產品經理,是 Core Product Manager。

如何準備自己,適應不同產業環境

Bernard:那我想直接切到你的一些過去的經驗好了。因為其實我認識你的時候,你主要是做開發的,你後來幫柯文哲競選,然後數位轉型,然後參加一些政府社區的推動,後來加入台灣大車隊這種,相對來說比較傳統一點的企業,到現在的軟體公司。相信不管是產業、公司文化,都改變很快,你怎麼去準備,怎麼讓自己在每個工作環境、每一個產業裡面能夠有所發揮?

TonyQ: 其實我一開始在你剛剛講的傳統軟體公司,比方說在5945(註:「5945呼叫師傅」平台),後來去 QNAP(威聯通科技),這些基本上就是就是軟體工作,就是從出社會以後上班,跟 PM 聊天,了解產品要做什麼,想辦法做出目標,面對市場,得到市場 feedback,這些就是工作,也很習慣,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後來去幫忙競選,那個時候的理由其實很清楚,就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氛圍,太陽花那個時候,總覺得專業人士好像應該要參與公共運作,覺得公共體系好像不是很了解數位、不是很了解系統,我們應該去協助他們更新一些事情。當時的想法是認為選舉是一個讓政府留意到這些系統的好的方式,事實上證明也是,所以是抱著想要改變一些事情的心情去做。

在選舉團隊裡面做 IT,其實是簡單的,因為他們也不知道 IT 可以幹嘛,所以你怎麼做都行,那個時候很多事情,他們也不會管我,他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因為你是個專家。他們只會告訴我他們要做什麼,然後我負責回答他們,Yes,這可以做,No,這不能做;然後,在這所有 Yes 裡面找到大家都想做的事情,然後就去做。

我比較主動,可以一個人做完比較多的事情,所以機動性強,剛好在選舉那個快節奏的場域還滿適合的。後來選舉之後,去政府機關作業,對我自己算是滿大的挑戰,就是,其實我覺得我的工作是找出問題,不是找出 solution,

因為我發現百分之八十的時候,我真正解決問題的理由,是因為我找對問題了。

我覺得要讓政府改變,必須要從參與公共運作開始,這是對的。像我去政府機關,我想要理解為什麼他們沒辦法用專業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像官網為什麼永遠都是IE only,為什麼不能cross-platform呢?

我進去之後發現,原來真正的問題都不在這件事情上,我後來得到的結論是,用什麼東西不重要,是因為 user不是我們,user是需要這些工具的人,多數的政府網站之所以看起來那麼奇怪,是因為他們是打造給其他公務人員看的。換言之,在這些過程裡面,我其實有點像是一個researcher,我先找出問題了之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常很短。

所以我後來到車隊,也在研究一件事情,就是做為一個 app,到底困難的點在哪裡?我們跟Uber的差別是什麼?台灣大車隊跟Uber就在面對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條件、不同的限制,就會面對不同的問題,所以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要用不同的角度

所以我發現其實當一件事情看起來很蠢,或是 doesn’t make sense 的時候,要去了解,為什麼在那個體系裡面覺得它 make sense?

如果它不 make sense,它早就被改掉了,沒有被改掉表示有一個理由支撐著它。如果你想要改變這件事情,你要找出那個理由,改變那個理由,你就可以改變這件事情。

我相信找到對的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Bernard:所以所有問題都有它的時空背景跟人物跟故事,而且我發現更有趣的是,因為很多年輕人或者是選擇轉職、產業的時候,他會想很多,像是這個我不熟、這個我不知道,但是你其實把它濃縮得很單純,就是到底我要解決什麼問題?是不是我有興趣的?或最後那個結果是不是有什麼影響?然後花百分之八十的心力去理解問題的話,後面的工作就變得簡單,更有成效,我覺得這個滿有趣。

找出團隊共同願景,用各種方法試著逼近目標

TonyQ: 你說的想要解決的問題,我剛剛想到,如果用我的話來說,我對人是有好奇心的,我想要理解人是什麼樣,所以我的工作幾乎都跟人有關,我很喜歡跟很多人一起工作。舉例來說,我做計程車,我可以跟兩萬個司機、跟幾十萬個乘客一起 co-work;我做 social media site,我可以跟幾十萬個 social media 的 user 互動;

我做選舉,可以跟所有選民互動;我做公共領域,我可以跟公務員、跟民眾去做互動。很多就是真的是 end user,像做選舉,可能到七、八十歲的都有,像我們在做那個燈會活動的時候,那個志工系統最老的user是七十幾歲。有一次有一個user跟我說,我七十歲了,你做的系統,我收到簡訊,我知道該按哪個鈕,該輸入什麼,我可以自己按送出。我覺得很棒。

所以我喜歡找的是人們一定要做的事情,像交通,像選舉,像政府機關、公共服務,人們總是有機會跟他打交道,我相信在這些 must have 的事情中可以 feel good、feel better,不要永遠覺得說,那些事情就是沒有辦法被改善。像我們在台灣談到計程車就會說,國產的 app、國產的計程車就是品質差的,國產的服務就是比較差的, Uber 就是比較好的,我覺得不用,我們可以去改變這件事,我們可以讓這件事情 good enough。這是我想做的事情,讓那些一定要經歷過的環節變得更好一些,讓大家覺得生活中是有一些事情是有在被改變的,我覺得那是一件讓我愉快的事情。

Bernard:這個其實更像你的職涯的 purpose,可以這麼說嗎?你的工作希望能夠參與各種不同的 …

TonyQ:不同的「人際互動」。

Bernard:那再延伸問一下,你過去有這麼多不同的經歷,從開發者,到數位轉型的顧問,到主管。可否分享一下,你是如何面對這些不同的挑戰?

TonyQ:對我來說,都是同一個挑戰耶!就是先找出團隊的共同願景,不管是增加交易量,不管是更數位化,打造數位團隊,讓活動成功,反正總是會有一個共同目標,然後找到自己跟團隊都想做的事情,用各種方法試著逼近目標。

真要說的話,應該有幾個部分是特別的:

  1. 我不太囿於常規,我總相信事情是有可行性的,只是我們願不願意投入時間的問題。
  2. 我不太相信捷徑的存在,我相信目標會存在於最困難而且沒人走過的那條路。捷徑往往只是帶我們繞遠路。
  3. 如果失敗就算了。 我也相信凡事不總是盡如人意, 但我很能接受低潮的時候,所以有時候反而撐到最後被我做成了。
  4. 總之,我覺得平常心跟做事上隨時保持理智是最重要的部分。
  5. 情緒來的時候,好好地玩遊戲或寫寫文章放掉他就是了,情緒是朋友。

用自己方式成為獨特存在的工程師—王景弘(TonyQ)(下)

王景弘(TonyQ)小檔案

學歷|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系肆業

經歷|JavaScript.tw 社群創辦人、JSDC 論壇共同發起人

  • 2014 柯文哲競選團隊網路部工程師
  • 2015 蔡玉玲政委辦公室研究員
  • 2016 集善地國際科技技術長
  • 2016.10 ~ 2018.03 嘉義縣智慧城市暨青年創業辦公室執行長
  • 2018.03 ~ 2018.06 新北市研考會簡任研究員
  • 2018.07 ~ 2020.02 台灣大車隊總經理特助兼研發處協理
  • 2020.03 ~ MAYO 鼎恒數位科技(現職)

從工程師、資訊長到網路創業家,看Bernard訪問更多有料的科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