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新創UX 設計人才- 專訪 Pebbo 執行長陳雅博

曾在矽谷國際知名設計顧問機構 IDEO 服務過七年,陳雅博 (Albert Chen) 在 2011 年從上海回到台灣成立 Pebbo,希望幫助亞洲企業真正在組織內實踐創新文化,並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客戶囊括許多不同產業的大型公司,也有新創團隊,在過程中對於企業該如何創造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有很多深入的觀察和看法,ALPHA Camp 這次特別專訪 Albert 和大家分享如何培育好的 UX 設計人才,並給對這塊領域有興趣的年輕設計師們一些建議。

當 UX 不再只是一個部門

「新創團隊裡面常見的三種角色是:產品 ,設計, 行銷,但是如果以這樣的方法來切割,大家都覺得 UX 比較是設計師的責任,這就是新創團隊常見的問題,他們不該用傳統大公司的思維去做分工!」Albert 在被問到 UX 設計師在新創團隊所扮演的角色時如此強調。

知名連續創業家 Steve Blank 在他撰寫的 9個 Startup 最常犯的錯誤一文中提到很多新創團隊常常只是直接借用大公司的工作職稱,思維上還是在做「小型的大公司」。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工作內容絕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樣切割清楚,大公司因為已經有既定的產品和市場,所以分工可以這麼細。但新創通常還在不安定中摸索,做著從0到1的事情,因此,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應該是每個團隊成員共同的責任,而創造好的使用者體驗更應該深入每個人的思維中。

Kevin Hale, Wufoo 的創辦人在史丹佛的創業系列課程 How to startup a startup【如何打造使用者熱愛的產品】就提到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很多人在說到 Airbnb 時都會提到他們如何用專業攝影師做 Growth Hack 獲得爆發性成長的案例,但是很少人了解 Airbnb 在早期運作時,三個創辦人是如何無止境的親自接客服電話,直接了解消費者需求。一直到現在 Brian Chesky 還保留著當初出租的小公寓,堅持維繫自己和市場、產品的直接連結 。Kevin Hale 同時也提到了 Wufoo 是如何堅持 SDD(Support Driven Development) 的概念,讓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支援客服,特別是工程師,目的就是讓創造產品的人真正了解使用者痛點,打造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新創團隊很多時候是需要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最基本就是工程師和設計一起做,如果把大公司的做事習慣帶進來,business unit 開需求,PM 把這些需求整理成 spec 給工程師開發 ,最後設計師包裝和優化,這時候才說要顧 UX,有時候都已經太晚了。」Albert 指出,「當工程師回頭就可以和設計師討論,設計師可以立刻用電腦 demo 給工程師看,很多 wireframe 和 documentation 的時間就可以省下來。另外舉例來說,和使用者做產品測試誰去?能不能讓工程師也一起去?而不是說那個誰誰誰你去做用戶訪談,去了再整理分享給大家。在新創不管你的角色和是職位是什麼,你就是要找到那個1,真正重視使用者需求和體驗,在基本層面上就要挑戰我們對於產品開發和公司團隊運作上既定的思維和流程。」

懂得打破既定的思維模式

提到在大公司和在新創的差別,Albert 雖然認同新創對 UX 設計師來說較有發展性,但同時也認為需要慎選團隊。「如果創辦人也只是因為覺得 UX 很重要,就專門請一個人來負責 UX 就好的話,那設計師同樣還是沒辦法好好發揮。」Albert 強調。

另外 Albert 點出的一個問題是,很多設計師不喜歡被稱為美工,但是他們還是把自己當成美工。「當你今天被給予機會的時候,你有能力跳脫只負責執行的思維嗎?」Albert 犀利地說。「在台灣,我們被訓練得太好,總覺得學習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我們很被動地去達到好的標準和成績,但是忘記了從小到大,學習其實是自己的責任,最新的東西學校絕對不可能教你,這個時候你怎麼辦?你只能不斷不斷地去學習去成長,這可能也是 ALPHA Camp 為什麼存在的原因之一。我們的環境和教育,在 mindset 這塊是最弱的。」

你覺得不懂很丟臉嗎?勇敢跨出舒適圈也是你在新創團隊工作的必備能力。 Albert 回想以前有一個紀錄片叫做 The Startup Kids,裡面提到在 Startup 的世界有一種常態,就是沒有一個人 Qualify 他的 Title,但是你還是得硬著頭皮邊學邊做。Albert 分享他自己的觀察,「很多時候亞洲教育把職稱和認證看得太重,你自己就可能用一種不太健康的方式去回應那個期待,不懂裝懂,其實你只需要承認自己不懂就好好去學去做,因為新創公司有趣的不就是很多事情沒人做過嗎?」

設計師就只是會畫畫的人嗎?Albert 常問設計師你為什麼選擇要當設計師? 在華人環境裡許多人都會提到:「我不愛唸書、我愛畫畫,所以當設計師」,但 Albert 對此表示抗議:「這條路不應該是這樣子,你知道嗎?不愛念書和不愛學習成長是很不一樣的,如果設計師只把自己當作視覺呈現的人,那你對一個新創團隊能夠貢獻的就會很有限。」

台灣設計師常見的三個問題?

Albert 在 Pebbo 有許多的面試經驗,他常常提醒新進人員, 進來不代表你 qualify ,重要的是進來之後能不能不斷成長。他所看重的能力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 culture fit 、 有沒有potential、有沒有對於細節的觀察和深度的思考,以及在他提出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時,能不能講出自己的 insight,以下是在過程中他看到台灣設計師的一些問題:如果你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設計,他有可能講出很表面的理由,但經不起反覆詰問,甚至會說出一句:「因為 PM 叫我這樣做。」

  • 有思考但不太會表達:他是有思考的人,但是卻沒辦法清楚表達,沒辦法很好的和其他團隊成員溝通,或是思考層次停留在主觀美學呈現上。
  • 英文能力不夠:在這一行業有太多的自主學習資源目前還是以英文為主,語言能力不佳就會造成很多的限制,甚至需要仰賴一些不太到位的翻譯文章。
  • 這些都是 Albert 看到台灣設計師常見的一些問題,除了英文能力之外,設計師們應該怎麼做來克服前面兩個問題呢?

    培育自己成為T 型人才

    對於剛開始進入業界或想轉換跑道的設計師,Albert 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主動學習的能力,主動蒐集資料和整理。進入新創團隊的好處是,即使是你不會的東西,你到了新創就是要學著怎麼去做(不管多困難)。「說真的你一開始就只能傻傻的上網,看資料讀書照著做,訓練自己表達和溝通的能力。照著做久了以後,你一定要從經驗中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適合團隊的方法來去做這件事情。」

    切記!只是讀很多資料、上很多課程或工作坊是不夠的,讀了之後,能不能消化後做出來才最重要,做得不好也沒關係,但是你總得有個開始。

    Albert 在之前演講中也有提到 T 型人才的概念,就是指多才多藝擅長多種專業的人才,像「T」一樣,兼具深度及廣度。究竟要如何成為 T 型人才?Albert 給的建議也許並不直覺,「你需要開始很認真思考自己人生到底有哪些興趣,好好地發展,與工作無關也好。」比如說你是一個工程師,你愛攝影,就花時間去學攝影,你想學日文就好好學日文,「因為未來這些東西會怎麼串在一起,當下你不會知道。」Albert 說他自己遇到的T型人才都是這樣,他們慢慢地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做久了之後,這些東西串在一起,價值就會自然浮現,而且都不是因為他們很有計畫地去發展。而這樣的人才,往往會為團隊帶來更多的創新能量。這多元的興趣和背景不應該被視為是不專心或是沒毅力的表現,而是為了未來的自己所做的認真嘗試。

    關於 UX 的錯誤認知

    好的專案流程重要性不低於成果,但若沒有適當的思維及做事心態,流程並不具備任何意義。正確定義問題,而不是只執著於找到答案,這是 Albert 常常在和客戶溝通的重點之一。 設計思考 ( Design Thinking )是一種 mindset ,並不是另一個 SOP,把它當作流程,你就會理所當然的把它走完,這種心態是會造成問題的,「在 Pebbo, 我們每個專案執行的流程,時間,所使用的工具都不太一樣,因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而每一間新創公司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不懂得活用這套概念,盲目執行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Airbnb & Pinterest 工程師和設計師坐在一起開發產品這是誰教的?並不是因為他們會設計思考或是 lean UX 而做這件事情,他們就是因為自己在產品開發上的溝通與速度需要,才會這樣做,「反而比較諷刺的是,今天要是誰成功了,就會有人把這個成功變成一套方程式教大家去複製他,這個是需要小心的。」Albert 不斷強調:「所有的一切就是要回到市場到底需要什麼,釐清問題,用對的方法研究之後再思考該要怎麼做,在實作中不斷修正。要真正創造良好的使用者體驗,不能只是走完某種產品開發的流程。」

    小結

     Layers of UX/UCD

    Source: Albert Chen

    在問到優秀的設計人才與一般的設計師有所不同這樣的問題時,Albert 和我們分享了上面這張圖,在他看來,這幾年很多學校或政府在談的【商業美學】,也還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外觀和感覺的層次。好不容易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在談 UX,但是一個設計師能夠有全面性產品體驗旅程的觀念,並以設計思維發展公司的商業策略,最後將「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概念,真正融入公司做事的文化與思維中的卻是少之又少。

    「你去看那些世界知名的設計師,他們除了設計做得好之外,他們是真的可以和客戶坐下來談商業策略,提出具有商業價值的洞見。」Albert 了解大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因此堅持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努力著,雖然急迫感一直都在,但還是盼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與公司願意接受新的做事方式與思維,挑戰自己,為自己的成長負起責任,在改變環境之前先想著如何改變自己,大家一起努力,就有機會讓產業和人才能夠加速成長和進步!

    Photo Credit: Firm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