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創業的香港人給台灣新內閣的參考- 2016年新加坡年度預算

ALPHA Camp 從去年開始在新加坡建立分校,除了與 DBS 合作創新育成計劃之外,更與新加坡政府洽談合作,討論人才培育計劃。在合作之中,我發現當地政府十分積極整合法規、產業、學界,到人才等各項資源,致力於推動新加坡經濟的轉型與創新。目前也正好時值台灣新政府準備上場的時間點,我想與大家分享新加坡 2016 的年度預算,希望可以給即將上任的總統與內閣們作為經濟政策的參考。

2016 年新加坡年度預算規劃有三大重點:

一、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與國際化

二、活絡 Startup 生態圈

三、強化人才轉型與提昇技能

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與國際化

雖然說新加坡以極低(不到 2%)的失業率為名,但事實上在 2008 年金融海嘯以後,許多企業的獲利不如以往,人力成本持續攀升,預算也開始緊縮,這使得新加坡勞工,包含專業的白領階級漸漸開始憂慮,新加坡財政部也表示,他們只能保守預估 2016 年的經濟成長將落在 1% 至 3%。面對這樣逐漸停滯的情勢,新加坡政府正積極推動經濟上的重組(Restructuring),不將資源過度集中於大企業,而是挹注更多的資金發展新加坡中小企業。

在過去,大企業一直是新加坡經濟的主體,但今年的預算反應了新加坡政府扶植中小企業的決心。星國政府以「擴張成長」、「國際拓展」幾個要點,在稅務減免與特殊補助上規劃出 45 億新幣 (約 1000 億台幣)的預算。以公司所得稅(Corporate Income Tax)為例,新加坡將抵免稅額從 30% 提升到 50%(抵免上限 2 萬新幣),刺激中小企業向上發展。

活絡 Startup 生態圈

除了扶植既有的中小企業外,新加坡政府也投注資源在不同領域的 Startup,從 IoT、能源、Fintech,到智慧健康管理都會是國家關注的領域。過去幾年打造的新創園區 LaunchPad ,積極引進國際創業家與創投。在 2016 年,新加坡政府更設立了一個叫「SG- Innovate」的公司,與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新加坡經濟發展委員會)及 SPRING Sigapore 合作,配合上iDA(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資訊發展局)的資源,來幫助 Startup 取得人才、拓展新市場。同時在國家研究基金(National Research Fund)上加碼至15 億新幣(約 350 億台幣),來投資各類型的新創公司。

強化人才轉型與提昇技能

產業端提供資源的同時,新加坡政府也致力人才的轉型,希望能將新加坡人轉型成數位新經濟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從新加坡財政部長 Heng Swee Keat 的演講中,不難看出新加坡對培育人才的決心:

跟企業一樣,我們人民現在也面臨了景氣循環和經濟結構上的挑戰。我知道對於那些被企業解雇的人來說,去重新學習新技能並找尋新的工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不過如果我們可以保有對環境的適應力,以及快速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我們就仍然能在新經濟時代佔有一席之地。

適應新經濟的改變是長期工程,政府將會運用2016年的預算,與雇主、工會一起在三個面向幫助人民:

a. 透過  (新加坡的公民進修計畫),我們將會協助人民持續學習新技能。

b. 我們將會協助被解雇的員工,找到新的工作並創建新的職涯。

c. 我們將會引入新的方式,提升工作與職缺媒合的效率,並加強職訓,確保更多的人民可以在高速成長的產業抓住新機會。

預算的方針體現在實際的政策上,首先,他們專注於人才培育的本地化,在過去幾年間,新加坡大大限縮了外籍勞工的人數,新加坡財政部表示,從 2011 年到 2015 年,外籍勞工人數已從 80,000名,降到 23,000人以內。

而教育上,除了提供上課補助金,也將成立「TechSkills Accelerator」來培育具有網路數位技能的人才,目標在幫助個人具備或提升技能,並且提供工作上的媒合輔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TechSkilllsAcccelerator 除了提供硬體上、資金上的幫助外,也和大企業(如 DBS)、新加坡電腦協會(Singapore Computer Society)、IT 管理協會 (I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等多元組織合作,打造更為完整的人才網絡。


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也以「幫助人民適應變化」(Helping Our People Adjust)為核心,特別強調中高管理階層的轉型。新加坡政府指出,他們將針對較資深、中年被迫轉職的專業人士提供技能轉型的計畫,主要希望能讓這些人具備資訊科技、設計領域的技能,而政府也會將他們與中小企業媒合,為轉型的人才找到出路。

新加坡這樣做,那我們呢?

「經濟」不只是人才、不只是產業,也不能只有 Startrup

網路上常常看到抱怨台灣未來的言論。但如果大家到世界各地走走,你會發現從中國,日韓、東南亞,甚至歐美,都碰到產業快速轉型,人才教育斷層的問題。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創新政策的推動,也致力於新型人才的培育。

要徹底改革經濟,不是只有 Startup,不是只靠 FinTech, 更不是只能開 Coworking Spaces 與育成中心。新加坡政府的預算規劃展現在順應變化、擁抱改變的決心,在政策的研擬上,更完整的去思考如何把跨國公司、中小企業、民間組織、Startup、學校的資源整合,在不同的環節上使力。更願意大膽嘗試,找來世界各地的合作夥伴,甚至與我們這種來自國外、只成立兩年的新創公司合作,整合各領域資源來一同解決問題。

反觀台灣,改革經濟一直是政府的口號,但各部門推動的經濟政策有如多頭馬車,缺乏具有格局的規劃與配套,各部門各做各的 KPI, 而浪費了資源,讓很多計劃失去意義。如果以圍棋來比喻,台灣的狀況就像是每一手棋都是各政府單位輪流在下,棋子無法連成一氣,施政成效自然不彰。

我觀察到台灣政府在推動政策的時候,往往落於「跟風做事」的狀況,今天 Startup 是顯學,就鼓勵辦一堆育成中心和 Coworking Spaces,明天換 FinTech 夯,就又辦一堆鼓勵金融創新的 program ,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模式,在各級部門屢見不鮮(近期頗受爭議的國中必修程式教育,即是一例)。改善經濟絕非一味追逐「buzzwords」就能有成效,市場、產業、人才、資金面都要考量,整體的施政才會有綜效。各部門各自為政、瓜分資源的成果,除了沒有成效之外,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對於台灣政府施政的方向,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著手:

  • 協助台灣的大企業雇用到對的人才,開發 網路/軟體/行動 領域的新產品與服務,並且幫助他們走向國際。很多大公司握有資源,也不排斥嘗試開發新的產品,但先天沒有做網路產品的 DNA ,做起來格外辛苦(譬如台哥大的 M+),政府應該協助這些企業雇用頂尖的跨國人才,用對的人做對的事
  • 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所建議的,台灣政府可以多邀請跨國網路/科技公司來台設立研發中心(R&D center),除了能夠增加本地優秀人才的工作機會,也可以吸引海外的工作者回台工作。這些優秀的人才未來都有可能成為新經濟體系下的成長動力。
  • 補助中小企業應用新科技去嘗試新的專案,譬如實際打造產品並且去測試市場,KPI 不應該是新專案是否成功,而是計畫的完成度。

台灣其實有很多在矽谷大企業(Google, Tesla 等)工作的優秀人才,我希望政府在做決策的時候,能夠多多傾聽這些真正有國際經驗、網路思維的人的建議,可以延攬他們成為顧問,這有助於校正施政的方向。

世代交接、產業轉型、人才斷層,這些都是全球性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去抱怨台灣先天條件上的不足,也可以選擇積極去面對。我期許台灣政府在推動政策時,能夠以更宏觀的格局規劃整體政策,新加坡的年度預算,就是最好的借鏡。

Stop complaining. Shut up and get some shit done!

Photo credit via SachaFernand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