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創業?你得先懂政治!

曾經聽一個前輩說過一句非常中肯的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而談商業生態,其實就是談政治。是的,我們今天並不是要講藍綠,不是要講中國跟台灣,我們要講的是廣義的政治,也是在商場上打滾不可不知道的事情。

很多人都覺得想要創業,只要能夠把產品做好,有很多使用者喜歡用,公司就會自然長大;但是事實上,公司要順利成長,政治手腕是絕對不能少的。就像當初 Bill Gates 如果沒有家族背景的支持,如果 Mark Zuckerberg 沒有 Harvard 的背景、沒有 Peter Thiel 一開始的協助,我相信微軟跟 Facebook 也就不會那麼順利。也因此,在這個商業社會裡,如果搞不懂不同政治立場,千萬別急著出來創業,不然不只是賠錢,還可能會把你自己的朋友圈、人脈關係都賠進去,終究是得不償失。

什麼是政治?

從 Wiki 百科的定義來看:政治是各種集團進行決策的過程和方法,也是各種集團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舉例來說,在公司裡面,誰跟誰比較好,誰跟誰比較常出去吃飯,甚至在公司訂飲料要訂哪一家都是由某個主揪來決定,那就是一種政治。如果要了解政治,一定要推薦孫子兵法,其中的這段話又讓我特別有感觸: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短短一段話,道盡商場各種談判手段,像是很多美國新創公司就喜歡用包圍政策或是集中攻擊的政策,打下某塊鎖定的市場,所以他們時常運用併購的方式來打入不同地區的市場,為求最快速度,甚至不靠血戰、殺價競爭,就能輕鬆拿下。

而反過來,像是台灣的小公司,就需要讓我們以游擊的方式來作戰,首要條件就是絕對要避免跟大公司打價格戰,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問題的癥結點,每一個市場的價值與定位點,然後切入進去,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出戰場,甚至透過一些聯合的政策,讓自己變成越來越壯大的軍隊,因此相較於大市場國家的公司,台灣的公司更需要了解什麼是政治。

什麼是商業的政治?

如果各位有持續觀察美國或是大陸的創業圈,其實不難發覺,美國創業圈的神人絕大多數都是白人,而大陸創業圈的神人當然也一定是大陸人,而且蠻有可能是海歸派,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種族也是一種政治,而如果各位有所關注,頂尖學校的學生大部份家裡也都算是政治上比較優勢的族群,畢竟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每個人的起點本來就不公平。

(圖片來源:UDN
這個世界上,有大國經濟,也有第二、第三世界,甚至一直到東南亞的幾個小國經濟以及東北亞的日本與韓國,作為一個新創公司需要了解的是,自己在做的是什麼產業,適合打哪些國家和市場?如果這個國家需要你手上的技能,那你只要有個當地的強力夥伴,就能事半功倍,這就是”屈人之兵,而非戰也”的典範。雖然很多創業者還是覺得,既然我們是台灣人,還是先從熟悉的市場開始做起,不過還是建議各位可以先想想這個世界上的藍圖,然後看看不同國家的競爭對手,這樣你才能搞清楚,誰是你真正的對手,還有誰有可能是你的最佳盟友。

小評:如何做到「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就是爭奪市場的關鍵。搞懂公司間甚至國家間的利害關係,往往是維持發展的重要關鍵,也是塊重要的敲門磚。

搞清楚商業中的政治板塊

我們簡單區分一下商業中的政治板塊,有三個部分非常值得關注:公司在產業中甚至是社會中的政治角色、資方的政治圈、勞方的政治圈。

第一個部分來說,就像之前雷軍說的風口上的豬或是浪頭上的公司一樣,能越快衝到產業的領先者地位,就越有優勢去選擇適合的策略,反之,如果只是學著跟風,到最後就容易白忙一場。就如同十幾年前的台灣,在硬體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搶下許多先機,發展硬體中的重要技術,所以那時候的硬體公司甚至整個國家因此茁壯,也讓台灣這麼一塊小地方創造出世界級的經濟價值;反觀現在,當軟體勢力當道,我們的力量就相對薄弱,中國、美國在世界上算是已經搶得先機,這時候我們如果只是一昧跟風,就很容易被巨浪打得東倒西歪,忙上半天,結果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第二個部分,資方的政治圈,通常是公司逐漸變大就會遇到的政治問題,很多第一次開公司的創業家,最容易在資方的政治圈上跌倒,因為有時候很難搞得清楚投資人的目的,只是為了找錢找資源,就不小心找了個大野狼進公司,最後很有可能就是造成筆戰、口水戰甚至最慘的就是法律爭奪戰。至於第三個部分,則是創業者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也是我自己曾經跌跤的地方,公司內的成員人格特質以及文化,真的是相當細微,且常常因為公司業務忙碌而忽略,很多文章都說新創公司需要找高手進公司,但是高手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也有自己的風格,運用得好,當然大家相安無事,運用不好,既然是高手,當然找尋另一個機會也是易如反掌,而留下的,可能就剩一個四不像。

小評:政治,會讓你壯大,相反的,它也會常常讓你為了追名逐利,而忘記自己當初創業的初衷。

政治生態的經典案例—大眾點評網

大眾點評是一個在大陸生活必備的 App,從他們的成長歷程,不難看出一些政治生態的發展。

大眾點評 2003 年在上海成立,在早期的他們,專注在餐廳的經營上,有點類似現在台灣的愛評網的角色;到了2006年,他們成為中國紅衫早期的投資項目之一,這是他們公開的第一個投資人,也是一個回頭去看蠻重要的政治合作。為什麼說是個合作而非只是投資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中國紅衫;紅衫資本在2005年9月進入中國,在2006年投資了大眾點評,對於紅衫資本想要進入中國佔領投資龍頭的野心來說,中國紅衫背負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而這個舉動無疑是對雙方互利的政治合作,因為大眾點評的成長也同樣能讓中國紅衫更茁壯。

時間快轉到近十年,大眾點評其實一直都在經營線下的關係,也就是跟商店的關係,直到他們在2014年,讓騰訊入股20%,還有最近收購美團的動作,其實不難察覺,即使經營了13年的線下關係,仍然要在最後幾年,跟中國騰訊「拜碼頭」,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讓線下跟線上的資源整合,創造出更大的共同商機。另外,整合美團的舉動更有人評論為,為了讓資方重拾信心的重要操作。

如果大家對於美團有所研究的話,會知道美團大概是大眾點評最大的競爭對手,而合併的原因,我的猜測也是為了希望告訴都在燒錢的兩間公司,透過合作代替競爭,追求一個市場的巨獸。但是,更有趣的事情是,目前美團的創辦人跟大眾點評的創辦人還共同擔任 CEO,由此可知,這裡面的政治鬥爭,只是從社會上的鬥爭,縮小到公司內的鬥爭,恐怕不出個十年,可以拍個現代版的後宮甄嬛傳也說不定。

小評:找尋一個有共同目標的夥伴,不管是公司內還是公司外,絕對都是如虎添翼,而安內攘外絕不是抗日時候才有的情節,卻是每個新創公司都會遇到的大問題。

爭議不斷的新創巨獸—Uber

最近 Uber 的議題正夯,其實 Uber 就是一個夾帶大量政治色彩出身的一個公司,創辦人 Travis Kalanick 更是一個鬥性十足的連續創業家,而 Uber 在這世界上所建立的戰場,更是值得讓人玩味。

Uber 就像美國帝國主義嘗試統治全世界的歷史一樣,也像是利用孫子兵法來作戰的活生生案例。他們在世界各地不斷引起紛爭,甚至違反許多國家的法律,當然不只台灣,像是去年在加州敗訴被裁定有問題而遭到罰款。即使戰場這麼多,仍然無法擊倒這隻猛獸,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背後有足以與世界對抗的豐富資源,有亞馬遜、有高盛、有 Google Venture,還有許多知名的 Venture Capital,才讓他們在世界上暢行無阻。甚至當他們最近開始嘗試研發無人車,研究還沒成功,就已經優先簽下紐約市的無人車經營權。

“Sharing Economy” 希望帶來的「共享共榮」,是 Uber 打造出的世界級議題,事實上,從他們開始研究無人車來取代司機的行為來看,他們只是希望引領交通工具的潮流,而非在意私家車是否真的賺到錢,也當然更不在意計程車司機是否會因此而失業。不管是出於什麼本意,Uber 懂得利用一個世界級的議題,讓他們找到世界級的投資,創造出一個史無前例的獨角獸,到世界各地作戰,並且讓大家願意相信 “Sharing Economy” 所能帶來的龐大利益,不管未來成功與否,我相信這都會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與學習的新創案例。

圖片來源:百度新聞小評:解決個人的問題,可能只需要自己動手做;解決社會問題,可能就需要一個國家級的政治勢力;如果要解決世界的問題,那就要仔細想想怎麼找到世界級的靠山了。

我們常犯的錯:樹立你的敵人,忘記你的隊友

每個人選擇找尋靠山的方式可能都不太一樣,有的人透過投資人,有人找很厲害的 Mentor,而有的人則是喜歡找低調但是卻能帶來實質幫助的夥伴與員工,其實怎麼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能夠讓你的公司成長不會因為背後的資源不足而卡住就好。但是在這社會上,很多人喜歡靠著詆毀別人,來讓自己看起來好像很厲害,這點不只是創業家,在大公司裡面,這樣的人更是不在少數,要知道有這麼一句歷久不衰的名言:「出來江湖混,總是要還的。」

很多人喜歡靠著反抗共同敵人而找尋戰友,請記住一件事,這樣的戰友通常不會長久,但是敵人卻常是永遠的,我認識很多厲害的前輩,大部份越厲害的人,越是低調,也越是不會貶低別人的地位來彰顯自己的突出;相反的,唯有那些想要讓人覺得自己很厲害的人,才會不斷的述說自己的豐功偉業,卻忘記了好好閉上嘴巴做事情。當你詆毀的人越多,你就越容易在衝刺的時候被人家絆倒。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常致力於鞏固公司外的資源,卻忘記了跟你一起打拼的所有夥伴,我看過不少新創公司在快速成長的同時,遇到了利益分配的糾紛,導致內部聲音不一致,甚至更嚴重的會造成大量成員離職或是公司因此沒法把產品做好的關鍵因素,這點都是需要讓大家警惕再三的。也許目前你的身邊沒有那麼多夥伴,但是當有一天快速成長的同時,切記一定要讓對公司重要的團隊成員獲得該有的利益,別總是在意你的投資夥伴而忘了真正付出每一天為公司打拼的團隊,別忽略了這看似枝微末節的小事,因為這往往是造成公司成敗的最大關鍵。

小評:連結好屬於你的政治圈,然後就專心地把事情做好,別總是詆毀你的競爭對手,因為那只會讓人覺得你黔驢技窮。其實創業跟家庭很相似,有時候為了要去外面賺錢,忘了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雖然找到平衡點也許困難,卻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細節。

創業,需要的永遠比你想像中的多

比起短跑競技,創業更像是一場長跑馬拉松。

在台灣的媒體裡,我們往往看到的是短期成功的案例,一夕爆紅的故事,但是我們卻忘了,在美國新創的浪潮裡,領先的依舊是蘋果、Google、微軟等老牌的企業,歷久不衰的更有像是麥肯錫、可口可樂這樣的上古神獸,希望身在台灣的各位,想到的不是這一兩年的短期成功,而是怎麼能夠做出下一個世代裡,仍舊屹立不搖的企業體,這樣的公司總是在浪潮上,引領巨浪的走向,如果創業永遠都在追逐人家的浪,那麼我們永遠追不上浪頭。

談政治,是為了讓創業的人好好思考怎麼搭上世界中的浪潮,或是自己製造一個浪出來。我知道從一個台灣公司的角度來說,一切都非常困難,那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搞清楚世界的局勢,時間、耐心和堅持下去的毅力也是必要的。想創業,就不可能完全忽略政治;但我們顧慮政治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做好產品與服務的重要性,真心希望各位創業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加油。

Image credit: 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