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Summit — 地表最強科技盛會之一

Web Summit 這個在歐洲最大的科技盛會,其最大的特色就在於背後數據科學的技術。利用每次現場動態影像資訊及參加者訊息反饋所組成的龐大資料庫來分析要推播甚麼樣的資料給參加者、展會攤位的布置方式及位置,甚至連晚上分組的酒吧聯誼等等,都可以根據數據分析將彼此可能有需求的人放在一個群組進行較深入的聯繫等等。除了以數據分析辦展的強項外,2016年 Web Summit 又帶來了那些新的趨勢與發展?

首先,Web Summit 從去年的14個 Summit 到今年的21個 Conference。去年之前,主題區主要分成14個部分,今年擴增成21個主題。增加的部分除了具當地里斯本特色的 Sunset Summit 以外,也將部分主題進行更深入的類別規劃,例如在行銷部分有Marketing X (邀請制,開放給 CMO 等資深人士) 與 Panda Conf. (一般 Makerter 都可參加),甚至將原本各個主題當成新的副品牌經營。不得不說這是 Web Summit 所透露出的重要訊息,「品牌」將會是他們未來經營的重點。合理的猜測,未來這21個conference 或許有機會各自獨立在不同城市舉辦,然後每年 Web Summit 時再重聚;如同現在已在西班牙馬德里獨立舉辦的 MoneyConf。

其次,往年 Web Summit 主辦單位會根據參加者填寫的相關資料寄送其可能感興趣的 Newsletter,今年更多了線下實體的互動。例如:Web Summit Europe Road Trip—共到訪28個城市,並與這28個歐洲城市當地的 Startup 社群分享活動。藉由社群媒體的擴散,造成很大的迴響。明年預計擴大舉辦成 Global Road Trip,希望能有機會讓它們到訪台灣!除了 Road Trip 外,今年還有30個大大小小的社群活動同時舉行。

Web Summit 為當地新創市場注入新動能

此次的展場選擇在1998年里斯本萬國博覽會館,三個會館加上一個可容納一萬五千人的主舞台區,2016 Web Summit 四天的正式活動,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共有來自150幾個國家超過50,000人參與這場盛會。而同樣是 Startup 界的熱門活動,11月底在芬蘭舉行的Slush,兩天的活動也有超過120個國家17,500人參加,人數上也有顯著成長。顯示歐洲這幾年雖然經濟疲軟,但政府及民間創業的風潮似乎反而更蓬勃發展。

2015年9月,從愛爾蘭都柏林發跡的 Web Summit 宣布從2016-2018年的 Web Summit 都將於葡萄牙里斯本舉行。從里斯本當地協助創業團隊的組織得知,這項決定在這短短的一年半內為里斯本帶來很大的能量,包含多家海外新創公司選擇落腳里斯本當作他們進入歐洲市場的總部,帶來了更多的投資人,也鼓勵了葡萄牙當地的新創公司前進海外拓展市場。此次 Web Summit 期間,可以在里斯本不斷看到"This is not the new Sillicon Valley. This is Portugal"的標語。

如同前面所提,這次展會分成21個主題,從技術導向的 AutoTech,一直到 MusicNotes,當然還有讓大家輕鬆愉快交流的 Pub Summit、Surf Summit 等幾乎各個層面都有考慮到。

除了不同主題的演講、及訪談外,當然還有重頭戲 Startups 的展區、企業區、以及國家主題區。Startup 區域主要可以分為Start、Alpha、及 Beta。此次台灣也有幾個團隊參加,如 SurveyCake、IMKit,也都在場頗受好評。Startup 展區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BOT
  • FinTech
  • Travel Tech
  • SaaS
  • IoT
  • HR
  • E-Commerce
  • Hardware
  • VR/AR
  • Security
  • Big Data
  •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參加的公司在 HR 與教育的部分,相比去年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這說明了人才的流動與挖掘在未來越發重要。E-Commerce 還是以平台發展的服務廠商居多,但是也有趨勢就是根據個人消費習慣而產生的客製化服務。Travel Tech 除了國際性外,根據各地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化也越來越多。FinTech 所提供的服務不只是用於銀行或是第三方支付,還有很多像是民間小額貸款、利用大數據提供基金股票評估投資的服務等。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主題區,許多歐洲國家都派出招商團隊來參展,並在現場提供各式各樣的諮詢服務。像是最近才剛發布在台灣有正式組織的 La French Tech,就帶了好幾組團隊前來參加。另外在愛沙尼亞的攤位可以直接跟政府人員了解目前在愛沙尼亞註冊公司的種種流程就好處,甚至可以現場申請他們的 E-Residency 計畫。每個國家的招商團都卯足全勁想要拉攏新創團隊到它們的國家設立公司或是開拓市場,這是個很值得觀察的現象。畢竟對於新創公司在海外布局的規劃中,當地政府能夠提供的資源與幫助對於一個新創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Women in Tech—關注女性在科技界的發展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女性在科技界的角色。

    從去年開始,Web Summit 曾在展會上推廣 [Walk 4 Eva] 的公益活動,強調教育不該因為宗教、種族而有所差別。(註:在愛爾蘭有些學校還是優先保留給天主教徒就學)。而從去年開始,Web Summit 也致力於推廣新的計畫[Women in Tech],提供了一萬張免費門票給在科技界的從業女性們參加 Web Summit 旗下的 Collision、RISE、Surge、及 Web Summit。此舉是為了鼓勵更多科技界的女性相互交流及參與。

    在展會期間,Women in Tech 有自己特別的區域提供給女性參加者們休息及交流。每天上午還可以先預定早餐時間,藉由早餐時間相互認識。除此之外,今年也試圖增加更多女性講者,提供參加者另外一個視野來看科技。筆者觀察到,此次特別提供給女性科技從業人員的種種活動中,女性比較願意分享彼此的經驗及相互支持。比如說,筆者在參加 Web Summit 之前已經在 Facebook 上的 Women in Tech 社團認識了不少很棒的女性。等實際到了會場後,發現女性關懷照顧的那一項特質被發揮的淋漓盡致,只要提出需求,大家都會樂意提供手頭上的資源去彼此協助,所以很容易藉由一個人連結到另外一群人。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因為大家覺得女性在這個業界是相對少數,所以更需要互相合作與幫助。

    另外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是,歐洲對於女性創業這件事情其實還是相對保守。筆者在現場跟不少的女性科技高階主管、工程師、創業者等交談,發現台灣對於女性創業相對來說抱持著更正面的態度。歐洲國家,對於女性超過30歲還未婚甚至創業這件事情抱持著相對負面的態度,現場有朋友述說家人及同事會一直關心為什麼還不結婚,或是婚後就該以家庭為重,怎麼還出來自己創業等等,也是頗令人困擾。還有一點就是工作上的性別歧視,很多女性到現在雖然與男性做一樣的工作內容,還是無法取得同等報酬,或是必須花更多力氣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其他人一樣好,這點也是很令她們覺得沮喪。

    所以這次 Web Summit 推廣 Women in Tech 的活動也是讓諸位女性大為興奮,覺得有機會可以表現女性在這部分的專業能力一點也不輸給男性。除了 Web Summit 的 Women in Tech 以外,歐洲另外一個 MWC (Mobile World Congress) 的新創展會4YFN (4 Years From Now) 也正推廣 Women4Tech 活動,將於2017年2月27日到3月2日舉行,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越來越多的活動致力於鼓勵女性從事科技工作,或是意圖消弭在科技業界的性別不平等,這些努力讓我們更加期待女性能夠有一天不用再特意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是自然而然被認定無差別。

    市面上的展會這麼多,到底新創團隊要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展覽呢?在台灣相對知名的科技展覽有 TechCrunch Disrupt、Slush、Slush Asia、Tech in Asia、Web Summit 等等。對於公司來說當然還是要考慮到公司整體布局策略是要以哪個地區為主,另外還有展會屬性是以展覽為主還是以趨勢分享為多。如果想要一次性得到眾多的注目也想了解世界趨勢,像是 Web Summit 就是一個還滿適合入門的展覽,不管是要帶著自己的產品站上國際舞台上亮相,或是觀摩其他公司的產品都是很好的場合,可以靠著廣大的參加者增加曝光度。

    當然 Web Summit 也在新創參展的部分提供了不少的幫助,甚至利用數據分析可以事先建議展商可以在會前就開始聯繫的潛在投資者或是合作夥伴;一天展覽兩天觀摩的行程雖然緊湊,但是這是個很好實際了解其他廠商在做些甚麼、應用什麼樣的技術的大好時機。如果純粹只是觀摩,可以有更多時間參加各式各樣最新趨勢的 talks,以及透過展位來了解世界上其他地區創業的風向。

    Web Summit 不只是個科技盛會,更是一個讓大家有機會去了解不同 startup 主題背後的背景、故事、團隊的發想,以及市場風向及布局。每個連結都代表了一個機會。建議所有想與世界建立連結的新創團隊,有機會都應該去一次 Web Summit,感受不同的能量脈動。

    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或想補充的想法,都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特約專欄作家:Claire Chang,TECHMOI CEO/Founder)

    Photo Credit : Claire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