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來到上海也一年多了。隨著更頻繁的接觸當地的互聯網公司,我開始發現中國的互聯網思維與矽谷之間的主要差異。不像矽谷主要是圍繞在技術、產品創新上去做價值創造的思維,中國不管做什麼都圍繞在流量變現這個思維上。
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年還在台灣,曾聽某長輩說,看不懂中國的互聯網在幹麻,在市中心的大樓裡租用高級辦公室,總是做著免費的 app 是要怎麼賺錢?那時候的我,只知道用戶對互聯網來說很重要,但從商業變現角度來說並不真的理解。但隨著更多的觀察與親身接觸後,我開始明白「流量變現」的觀念在中國有多麼的根深蒂固,甚至是所有人都能明白且再平常不過的思維與概念。做什麼都不重要只要有流量,你自然就能變現。
在中國,無論你是做什麼樣的互聯網公司,打車、外賣、電商、工具、互聯網金融……,在大家的思維裡都是一樣,有流量就能變現。本業賺不賺錢其實並沒有人在乎,大家都打著靠廣告、導流變現的算盤,廣告就是唯一最佳解。
中國各式 app 盛行的折價券 h5 頁面,除了自己本身的優惠券外,通常會透過搭配推出其他合作夥伴形式做交叉的流量交換或是將上方空白處變成廣告版位,以達到流量變現的手段。[/caption]
「紅包」在現有的中國生活裡是再平常不過的存在,除了微信上對朋友、在朋友群裡發發紅包外,各式各樣的商家、平台也都會推出類似於折價券的紅包,利用算法製造隨機性增加樂趣與促使用戶增加消費,讓用戶可以「搶」,然後再到店裡或是平台進行消費。
在中國,無論是打車、外賣、團購…..等服務,都伴隨著「紅包」。一開始,我也單純的以為這不過就是發發折價券,吸引用戶再次上門的手法。同時,還能得到更多社交的擴散(因為用戶為了領取紅包會將紅包頁面分享至微信群或是朋友圈上)。之後才慢慢意識到,那個屬於中國的「運營創新」,所謂「紅包 h5」不只是折價券頁面這麼單純,更多公司是把它當作一個產品來對待,在頁面上的花樣與玩法上持續做不同嘗試,同時更可以把相關版位變成廣告版位的銷售以達到直接變現的目的。
許多 app 都會將其開啟畫面做為變現的一個版位,像是今日頭條、知乎等 app 都有提供其開啟畫面做廣告版位的兜售,甚至進一步提供靜態或是動態的效果。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也是我從來沒想過的 — 是 app 打開的開啟畫面也能作為廣告版位進行售賣,而且其價格更是不菲。一個熱門用戶千萬以上級別的 app,單日的開啟畫面需要上百萬人民幣的廣告預算才能投放。同時,不只是單純的開機畫面展示,他們更是變化出多種玩法,像是靜態的、動態的、可否點擊與互動等。
中國變現相關的職缺越來越多
如前面所提的,發放折價券的 h5(html5 做成的 mobile web 行銷活動頁面,在中國常直接被簡稱為 h5 頁面)常被當作一個產品對待。除了常見的 h5,依照不同的產品屬性也會延伸出各式各樣幫助變現的產品,因此相關的職缺在中國也十分盛行與受重視。平時打開這裡的招聘網站,除了一般常見的功能型產品經理外,也能看到專門做商業變現的產品經理職缺,需要對數據熟悉,能與技術團隊溝通,並能規劃出更多不影響主產品的變現形式。
這裡的內容創作者,即所謂的「自媒體」,都有很好的變現渠道去獲利。有很多平台更是做起了「KOL 媒合平台」,像是微博易、robin8 等公司,也有很多做校園相關產品服務的公司,像是課程格子、宅米等更是將其用戶提煉出具有潛力成為「KOL」的用戶,進一步做培養與深入溝通,而後透過提供校園 KOL 的媒合服務給需要做校園宣傳的合作夥伴做另一個形式的商業變現。這裡的企業多有高額的廣告投放預算、也有完善的渠道讓你可以找到相對應的 KOL 進行投放,讓整個「生態圈」更加完善。因此,也有些較為極端的例子,像是有人專門靠刷榜或是炒作形式,去製造出一個公眾號或微博的 KOL,而後靠廣告置入進行直接的變現獲利。
單純流量為王的思維逐漸轉變
從以上現象不難發現,在中國,互聯網相關的創業,有著「流量為王」的思維與核心。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逐漸成熟,流量的獲取紅利也不像過往,無論是廣告主的廣告投放效果或是產品本身要獲取用戶也不如過往一般快速與容易,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升級勢必會發生。除了一昧的追求流量與毫無技術性的拍腦袋式廣告投放,用戶增長(Growth Hacker)相關的概念、工具、職缺也如雨後春筍般地逐漸興起。現在的中國,漸漸不再只是單純地看流量的大小,而是會進一步透過大數據的引進、用戶畫像及轉化追蹤等概念,去優化其用戶獲取的成本。而在流量變現這塊,廣告的投放也不再只是提供流量上的大數據,而是會提供其用戶畫像與追蹤相關的工具。
Image source: 4 Rules to Remember When You Monetize You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