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創的夕陽產業有哪些?

台灣在過去十年,創業圈不斷發燒發熱。可惜的是,台灣創業圈如今自稱創業家的年輕人滿街走,但是成功案例卻不多。最根本的原因,除了與許多台灣創業家的機會成本過低有關以外,部分創業家對於市場和產業的思維也直接影響其新創的發展潛能。在台灣,有些市場和產業其實早已走入夕陽,但是卻仍不斷地有些想賺些「快錢」的創業家湧入這些市場,當作為有心創業者的警惕。

延伸閱讀:加入新創公司前,該如何評估新創公司的價值?

在思考進入任何產業中,都應參考該產業的供需平衡。若你提供的產值已經供過於求,那進入這產業恐怕不是個明智的選擇。以下針對幾個產業進行提醒。

接案顧問公司

接 case 賺錢,這種商業模式在上一個網路世代就已經盛行。說寫程式接案子賺錢是在「科技創業」,其實有點像是在特斯拉上面安裝座椅後說自己是電子車業者。

別誤會,這麼說沒有貶意,只是接案顧問公司賣的並不是科技產品(硬體或是軟體服務),而是員工的工時。

簡單而言,接案公司就是在幫客戶打雜,而其處理的案子通常都是一年內可以完成的小型科技專案。因此許多公司會選擇將這類專案外包給接案公司。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接案公司的等級都一樣,但很可惜的是,大部分台灣接案子的公司,都停留在幫客戶做些平面網站、架個 WordPress 部落格,或是寫一支簡單的手機 app。

這種業務有甚麼錯嗎?沒有錯,只是這些業務的獨特性不足,太容易被取代。

許多接案公司會標榜自己會最新的程式語言、最新的資料庫等。不要說傳統的 WordPress、SQL、PHP、Java、.NET等 CMS、資料庫、語言,現在比較流行的 Node.js、MongoDB、Swing 等都有很多接案公司能處理。這種程式外包的工作其實並非甚麼高門檻的技術工作,說穿了就是勞力密集的白領工作。

很多台灣的接案公司認為台灣有人力成本優勢,因此這產業是不需要甚麼大資本就可以開始營業的「外快」捷徑。

事實上呢?

首先,台灣由於長期以製造業為主、製造外移後產業蕭條,以及線上金流進步緩慢等因素,因此其實一般(非軟體)台灣公司的電子化進步緩慢,軟體外包需求自然一直沒有大幅成長。

因此,在台灣成立接案公司,以台灣國內的需求而言,成長空間就很有限。

那若轉向國外市場呢?

網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世界上純粹會寫手機程式、會架 CMS、會寫資料庫後台的一般程式人才的人多到已氾濫成災。

而科技傳媒過度喧染美國的科技人才短缺問題,但是卻沒有講清楚:>美國缺的是人工智慧、機器人學、金融科技等特定領域的工程人才,並不是缺「寫程式」的人才。若只是討論後者,美國寫程式的 IT 人才不但沒有短缺問題,而且還面臨外國包商削價競爭的問題。

若在矽谷和紐約的科技圈內逛一逛,其實兩地到處都會碰到來自於印度、哥倫比亞、阿根廷、烏克蘭、菲律賓的軟體接案公司在搶案子。這些接案公司不但甚麼都能寫,而且人力成本不到美國四分之一。由於這些國家本身的軟體外包需求不夠,於是大量進入美國市場搶案子。

而世界上最大的 IT 外包商不是別人,就是印度的 InfoSys 和 Tata Consulting。

台灣所謂的人力成本,跟上述開發中國家相比,並沒有優勢。現在想要搶進國外市場,已言之過晚。

對於外國包商的惡性競爭,美國本土的 IT 包商被淘汰的淘汰,其他只能尋求轉型、轉而打入單價較高的品牌行銷全套服務(意思就是主業轉以幫客戶品牌設計和制定行銷策略為主,之後再幫客戶把整套系統建置起來)。

許多接案公司號稱有千萬、上億台幣營收,但是扣掉人事成本後,軟體外包產業不但利潤低、策略價值低,更沒有甚麼明顯的技術門檻。

因此,在思考以接案為主要業務的創業家,對於進入此嚴重供過於求且惡性競爭嚴重的產業前,應該要三思而後行。

民生產業的O2O

O2O(Online-to-Offline)可粗略地解釋為用線上服務來輔助提供線下(實體或真人)服務。簡單而言,Uber、Airbnb、Handy、Groupon 等都可算作是 O2O 公司。

所以發展民生產業的 O2O 有甚麼問題嗎?

其實發展民生 O2O 是件好事,但是大家常常忽略的就是民生產業的市場經濟現狀。以 Uber 與 Airbnb 為例,這兩家公司在美國地大人稀的滿足了新市場需求。但是在台灣,Uber 與 Airbnb 搶食的並不是新需求,而是打擊原本就已經蕭條的計程車業和飯店業。

所以在台灣發展同樣的 O2O 商業模式可能會跟在美國、在中國甚至在歐洲有截然不同的後果。

台灣一般的民生消費為例(少數的超高消費族群另當別論),目前幾乎都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台灣的空屋率高達兩成、計程車等不到客人、百貨賣場低價促銷刺激業績、餐飲業店滿為患流動率高。

O2O 服務原本的用意在於幫助市場發掘新的供給,並且改善市場的效率。

但是像台灣這樣一個百業蕭條、產能過剩的市場,建立 O2O 平台只會有兩種結果:首先,原本就已經供過於求的市場因為 O2O 平台增加了市場供給,使得價格近一步崩盤;再來,因為本身市場消費疲軟、利潤下殺,民生產業廠商不可能會有額外的預算來支付給 O2O 平台,因此 O2O 平台幾乎沒有獲利空間。

因此很多新創業家在思考「因為我需要這服務,所以這服務應該可以發展成為一商業模式」時,很好,但不要忘記思考「市場是否還有尚未滿足的需求,還是已經過度飽和」?

沒錯,每個人都需要吃飯、都需要搭車、都需要打掃、都需要理髮,但是台灣城市現狀是餐廳多客人少、司機找不到乘客、本土幫傭得跟外籍看護搶工作、理髮廳滿街開。每當供過於求,所有人都擠進民生產業時做小本生意的時候,科技的效率所創造之價值相形之下是相當渺小的。

智慧家電

要講到智慧家電,敝人必須先澄清一點:智慧家庭本身是門學問,未來亦有其光明之前景,但是智慧家庭的重點卻不是在智慧家電。

物聯網(IoT)的產業,已經有不少評論家指出,重點在資料分析與軟體服務,而非硬體。但是,智慧家電這塊目前的主流玩家,仍然是傳統的硬體與電子設備商。國外有羅技、GE、三星、Sony、小米等,國內則是 D-Link、華碩都跑來參一腳。花樣仍然不出智慧門鎖、智慧網路攝影機、智慧煙霧偵測器、智慧溫度計、智慧插座等。

目前智慧型家電的裝置已經充斥國內外市場,但最大的問題是目前智慧型家電的利基,仍停留在「遠端遙控」的階段,對於家庭中的節能、自動化以及系統化的設計上,並沒有長足的進展。

舉例說明:若你購買了一些智慧型家電裝置,你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所有裝置連上 Wifi,並且在手機的App中設定所有裝置的名稱、類型和功能群組,可見這些起始設定步驟的繁瑣。設定完畢後,你能做的就是透過手機或是聲控(如 Alexa、Google Home 等)來跟這些裝置互動,但是這些裝置之間可以說是完全獨立運作,因此連廣義來講,目前使用智慧型家電根本難以與智慧家庭概念相提並論。

目前世界上已經不缺智慧家電開發商,但是卻很缺智慧家庭應用系統商,因為後者才是真正智慧家庭的推手。試想,今天能讓家庭節能省電的,絕對不是單一的智慧裝置,而是一整套能夠自動偵測裝置、估算目前電耗並進行全家的自動最佳化方案的系統。而若論及家庭安全應用,我們需要的是一套能夠自動將門鎖、攝影機、麥克風、偵測器、燈座等整合,讓屋主可以透過這些裝置的系統性協調和運用來追蹤來訪人士並與其遠端互動:比如說屋主不在家時也能遠端鎖上臥室房門,並透過攝影機、麥克風跟進入家中、在各房間中走動的搬運工、水電工互動,而無須請假回家監工。

可惜的是,台灣過去的電子和硬體優勢,使得許多創業家在思考智慧家庭時仍過度專注於硬體設備,使許多創業家誤投入已進入惡性削價競爭的智慧家電市場中。

短結

台灣在很多民生、代工和製造產業都已經有產能過剩現象,雖然這些產業看似最容易投入參與,其毛利與市場競爭都在快速惡化當中,實在不適合新手創業家一頭栽入。

其實,台灣在軟硬整合有獨特利基,可考慮在物聯網產業的系統性應用加碼投資。而許多傳統企業和科技業,也有許多合作契機可以考慮深耕。

故此,新創業家應深思熟慮,謹記:看似最輕鬆的生意、最好賺的錢,通常也是最擁擠、最惡劣的市場。勿一時性急,而被市場活埋。

別被新創夕陽產業困住,3分鐘小測驗,找到你自學程式技能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