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轉職、出國工作?你可以做這3個準備!

工作缺乏成就感,轉職、出國會是解方嗎?這是一個資訊豐富但特別迷惘的一代,「我要做什麼?」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3分鐘小測驗,找到你的程式自學入口)

12月12日,ALPHA Camp 校長 Bernard 直播回答大家的疑問。Bernard 的經歷很特別,他在香港出生,在加拿大、美國完成學業。在創立 ALPAH Camp 之前,他曾任 Bain & Company 管理顧問、Yahoo! 亞太區業務總監、成功在美國 NASDAQ 上市公司的新創 iClick Interactive 產品長。而 Bernard 職涯的起點,是半導體工程師。

Bernard 的工作經歷橫跨管顧、數位媒體業以及新創公司,但在找到「辦教育、培育人才」的職涯願景之前,他也曾經歷過迷惘期。以下是 Bernard 直播分享的精華,為找尋職涯方向、欲海外求職的朋友們解惑。

Q:若是對本科系失去熱情,也不知道該如何發展職涯方向,有哪些方法可以探索?

A:有些人很幸運,年輕時就知道自己的志向。而我,則是花了幾十年才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現在產業變動非常快,每個人的興趣隨著成長也有所改變,因此有越來越多人會有轉換跑道的想法。

想找職涯方向?先放下你的手機

關於找尋職涯方向,我的建議是:首先,放下你的手機。我們的資訊來源都太偏重社群媒體、部落格。別人分享的人生經驗,可以參考,但不一定對你適用。

把手機放下,去找不同人聊天、交流,找機會去實際參與任何一件你有興趣的事。唯有動手去做,才是讓你找到職涯方向的秘訣。

對於想要探索職涯方向的人,我有 3 個建議:

1. 找一個明確的門路

一個正式的「門路」對於要轉換跑道的人來說很重要。對我來說,MBA 就是這個「門路」,讓我能從工程師轉為管理顧問。ALPHA Camp 也正是為了幫助學員學習新技能,並重新打造履歷。這樣的環境,當然會有許多大公司來找適合的人才。

如果資源、時間不是問題,你可以選擇像 MBA、或是其他研究所這樣正規的教育方式。

2. 找能參與的機會

除了從大學、研究所等正規管道學習外,其實也可以透過社群或個人管道找方法去參與。

例如,我離開 Bain & Company 之後,就去了去我在 MIT 的同學在北京創立的一家軟體新創當營運總監。當時我對中國的軟體與 startup 產業都非常陌生,更沒曾參與過一家「中國公司」。雖然是這樣,我同學希望我可以運用管理顧問的經驗,來幫助她建立一個清楚的組織架構,幫助她管理高速成長的團隊。

所以我們同意我不拿薪資,但由她來負擔我在北京日常的生活。在那段時間我學到非常多,更重要的是透過實際參與,我體會到當時的我不適合北京的工作環境。所以後來我選擇了去 Yahoo! 工作。

在這個社群爆發的年代,只要你問問身邊的朋友,都不難找到跟你的興趣有關的社群與活動。不管是課程、聚會、或是線上社群等,認識同道合的朋友。從中培養人脈、找適合的機會參與,攝取經驗。

(也來看看:一套課程,成為新創渴求的科技人才!

3.找到自己的優勢

準備求職時,台灣人、亞洲人傾向挑剔自己的缺點、放大自己的不足,例如:沒有經驗、資歷不夠好…等。

但其實,你更需要思考的是:你有什麼優勢?你有什麼理由,讓別人給你機會?

你最需要向面試官證明的是:「你能帶什麼能力進公司」。例如,我當初應徵 Yahoo! 亞太區產品經理職位時,我既沒有廣告、數位媒體的工作經驗,也沒有相關人脈。

但在面試時,我從兩個面向,說明自己為何可以成為出色的產品經理:

  1. 我本身是工程師,能解決問題,有清晰的邏輯,也能夠與工程師溝通
  2. 從 MBA 到管理顧問的經歷,讓我能透徹分析產業狀況,為產品定義策略

雖然我沒有任何數位廣告經驗,但當時的老闆覺得產業經驗可以累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她看中的是我的核心能力,因為我證明自己有跨領域的優勢,最後獲得錄取。

想轉換跑道,「把握自身優勢」是關鍵

Q:我想去國外工作,請問要如何了解國外的工作、生活環境是否跟自己想像的一樣?要往哪方面充實自己?

靠想像,不如直接先到當地生活

同樣是「國外」,不同的國家、城市、公司,工作環境差異很大。我在波士頓待了六年,但在同一個城市,就經歷過非常不同的工作環境與文化。除非真正去那裡工作生活,否則你不會真正了解。

想了解在國外工作的感覺,就實際去體驗當地生活。可以去實習、遊學,或是住當地的 Airbnb ,重點是要和當地人交流,真正體驗 local lifestyle。

許多人害怕去了之後,發現跟想像的不一樣,認為這是浪費時間。但生活是沒法「想像」的,越是用力去想像,就越會讓自己失望。若你擔心想像和現實有落差。與其花時間想像,不如放手去試試看。

文化包容性、競爭力  缺一不可

首先,想要到國外工作,除了要有特定的技能,也要持續培養自身的競爭力。這個世界一直在變,科技已經把世界變成一個大舞台。老一輩的台灣人可能只會接觸到台灣的產品與品牌,但現在競爭在世界任何一處。我們每天用的 Facebook、Instagram、LINE、蝦皮購物、都是從世界不同的地方來的。我們都需要有危機感,要隨時思考如何加強我們的競爭力。

(培養競爭力必看:下班後充實自己 成為搶手的科技人才!

至於需要加強的部分,紮實的技能與外語能力是當然的。但我覺得在台灣的年輕人更需要培養跟不同的人共事的能力。跟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缺乏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不同國家的同事,他們的工作思維、溝通方法、文化背景都不一樣。

在出國工作前,多結交不同國家的朋友,與他們深度交流,了解他們怎麼看世界、怎麼與人相處。因為在國外要有好的發展,對其他文化有好奇心、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