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現在的工作就是為我量身訂做!」水源目前擔任 WeMo 的後端工程師,雖然才剛滿三個多月,但是在求職以前,水源其實就對自己想要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就有非常清楚的規劃。「我給自己設的幾個條件是要能接觸到數據分析與產品,要能深化自己後端的技術能力,有 PM 的職能,有到海外用英文溝通的機會,當然還有更好的薪資成長空間。因為這份工作幾乎完全符合我的條件,在面試時我就知道這是我不能錯過的機會!」
對大多數人來說,走向夢想的道路時常有點曲折,我問他:「你是從一開始就這麼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嗎?」他給了我一個有點勵志的回答:「不一定是我比較清楚,而是我比較願意花時間採取行動去探索,除了看書、看新聞多吸收各種資訊,還有透過業界訪談,請教主管、朋友,好好運用 ALPHA Camp 的校友資源等等,而不是一直在花時間在猶豫和自我質疑中。」
進入後端的動機,始於數據分析師的夢想
水源大學時就讀企管系,因為時常參加大大小小的創新創業比賽,因為單純覺得做數位行銷很潮,喜歡把好的產品分享給更多人,畢業後便進入了廣告代理商擔任網路廣告顧問,工作內容身兼業務、PM 和廣告操作,累積了不少綜合性的經驗。
但做了快兩年之後,覺得自己的工作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很有限,中間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同時在過程當中,水源認清未來的行銷不管是在網頁調整,埋追蹤碼,SEO 等等都最好能有基礎網頁技術+數據分析的能力,比較能進一步解決問題。
從工作經驗中,水源相信數據分析這塊是未來含金量比較高的職能,所以就毅然決然決定離職,全職去資策會學數據分析。水源提到那時的目標:「那時候很單純就是想學會怎麼資料探勘,從資料挖 insight。」就這樣開始為期半年,每天上課的日子。
在資策會上完大數據分析課程,雖然學會用 python 建立模型與結果,但也發現對於數據分析更重要的是產業 know-how 和統計等知識,其實很難在這樣的課程上面學得到
「就像空有工具,卻不知道要怎麼使用,也不知道要挖甚麼。」
但也因為這個經驗誤打誤撞進入了後端開發「因為課程中有一堂課是 JavaScript 的課,課程中有架 server,把 CSV 檔案利用 JavaScript 顯示在前台網頁。當時有接觸一個數據視覺化的工具 D3.js 函式庫,因為想要更熟悉這套工具,也開始接觸更多 JavaScript。
那時對前後端還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覺,心裡想法很單純,如果我要往數據分析的路上去,哪一條路會比較適合我? 後端因為接近資料庫,某種程度是和數據分析比較有重疊的部分,所以我就決定要從後端開始累積自己的技術能力。」
其實對於職涯的選擇方向,水源當初也著實苦惱了一番,「因為選擇太多,也煩惱過是要走行銷、PM、還是工程師或是數據分析師,真的也是邊走邊摸索,雖然我一直都想成為數據分析師,但我在資策會畢業後求職的時候,已經認知到自己不可能在高雄找到我想要的數據分析師工作」
「一來是我當時的技術能力還不夠,二來是缺乏產業 know-how 與統計背景,最後是我學歷不符合碩博士的要求。但我沒有輕易放棄,即使無法直接做數據分析,那我能做甚麼去走到這條路?所以我的思考是以我現在所擁有的資源與技術能力,後端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水源就這樣決定了自己的下一步。
於是在半年的課程畢業之後,水源找到了一個雖然薪資較低,但是願意讓新人在工作中用部分時間進修的後端工程師工作機會,也是在這個時候同時開始進入 ALPHA Camp 學習。
填鴨式 vs. 觀念式的培訓
當時,水源並非毫無程式基礎,在被問到為什麼要到 ALPHA Camp 學習時,水源這樣回答:「我的需求很明確。希望找到可以快速上手的網頁開發課程,幫助我把當時的新工作做好。」。在一些初步的研究之後,水源覺得 ALPHA Camp 所強調的建立扎實的基本觀念,貼近市場產品思維的課程設計,完整助教與校友社群支援的特色非常符合自己的需求。
水源回顧自己在 ALPHA Camp 的學習體驗,覺得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有以下四點
- AC 有完整的課程地圖與進度:一步一步跟著走很安心
- 不用再上網找零碎的資訊:因為 AC 已經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消化以及整理過
- 有完整的支援:助教等社群資源確保有問題一定會有人回答,因為上班已經夠忙夠累,所以不介意花錢買時間更有效率的學習。
- 有進度和繳交作業的壓力:如果進度沒跟上,學習教練會寫信來關心,這種督促很有幫助。
水源進一步解釋說:「如果要上填鴨式的技術教學,網路上隨便找都一堆課程,我的目標很簡單,雖然之前已經上了半年的課程,但很多東西我只會用,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用,這其實很恐怖,因為錯誤發生的話,其實不知道要從何查起,就算要延伸進修,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基礎支撐,不懂原理就沒辦法進一步創造和應用。這讓我非常焦慮。一般課程可能會告訴你『就是這樣寫就對了』,但是
「ALPHA Camp 會讓你知道背後為什麼要這樣做,背後應該要重視的是甚麼?這正是我想要補起來的部分。」
談到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水源給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對我來說是要拋下我之前習慣的學習的方式,逼自己不能用複製貼上的思維。要求自己更加的融會貫通,真正理解程式語言背後的邏輯。有點像是補習班會說數學解題的公式怎麼做,但重點是為什麼這樣解題,必須要建立自己思考的脈絡而不是只是照著做。」
(如果對水源在 ALPHA Camp 詳細的學習體驗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他的學習心得。)
這條路不輕鬆,但有決心就走得完
學習的路上,最困難的就是面對自己內心種種的自我質疑,我之前沒經驗,沒相關背景真的學得會嗎?水源回顧自己的學習路,有幾點建議給現在還在路上的學弟妹們:
1. 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當時水源每個單元上完課就做筆記,自已整理過,會更容易吸收
2. 學會找人幫忙而不是自己一直焦慮:新手最怕鑽牛角尖,不要讓自己被挫折感淹沒,適時求援,好好使用 ALPHA Camp 的社群資源
3. 和自己比較而不是一直和他人比較: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一點就好,不要因為過度和他人比較而喪失自信。
即使是工作中能夠抽空學習,這半年的行程,仍然不是一份輕鬆的差事。水源回想當初一邊上課一邊工作的時光,「我當時台南高雄通勤,每天早上 4:30 起來,先上英文課,再上 AC 的課程,通勤時間都在學習寫題目。一邊打瞌睡一邊學習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還是撐著走過來。真的是需要決心才能走到最後,那時候像是把自己推入火坑,期待自己快速成長的一種心態。」
提到許多上班族擔心自己時間不夠,沒辦法投入學習,水源笑說,以他自己的經驗來看,
不是你有沒有時間,而是看你的決心有多強,有多想要達成這件事情。
「有時候你想要得到新的東西,你就得犧牲你現在習慣的生活,像是我一直到現在都還保留著一周只休息一天的習慣,我就是想趁年輕多累積自己的能力。」水源堅定地說。
最重要的始終是你的「為什麼」?
然而決心背後需要強大的動機作支撐。
在被問到給正在思考是否要展開這趟旅程的學生們有甚麼樣子的建議時,水源說:「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真的很難,就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動機。你喜歡甚麼?你為什麼想做這件事,你想要去哪裡?」
許多人學程式是為了換一個薪水更好的工作,這是很常見也很有效的動機,但是水源卻覺得純粹是為了錢其實是個弱動機,「因為多少才算夠?即使薪水變好了,但如果每天都做得很痛苦,你真的能夠持久嗎?你會願意一直持續努力花心力學新的技術嗎?」
「我想增加自己的職涯價值,那我應該要怎麼做?」
這是水源在思考自己的職涯時,一開始問自己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我應該要有技術能力加上數據分析的思維,所以我去上這些課程。如果單純想要賺更多的錢,我可能會選擇業務之類的工作,可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追求的是一份我喜歡又有價值的工作。我的初衷是讓使用者有好的體驗,我喜歡把好的東西分享給對的人,這點在當了工程師之後仍然沒有改變,例如我現在進入 WeMo,是一家非常注重使用者體驗,也有理念的公司,這符合我原來的期待。從行銷到工程師,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達成同樣的目標。」
「自我認識」這件事說起來很簡單,卻是需要持續花心力去解答的重要問題,「如果你很想嘗試卻還在猶豫到底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寫程式,最好的方式真的就是參加一學期看看,跟著課程學,看看你能不能在完成作業或是專案時感受到一絲絲的熱情和成就感?」過程中的探索與學習,將會累積成為你下一步的指引。
水源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他的幾個建議,幫助同學做基本的自我認識,包含自我方面,動機方面,未來方面。畢竟工作並不是只有賺錢的成分,還有自我實現的成分,更完整的思考,認識自己的動機,才能真正發展出更好的職涯。
跨領域的經驗給自己無可取代的優勢
在被問到非本科背景是否會有比較大的壓力時,水源分享:「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樣是一個好的工程師?大家對於工程師很多時候的刻板印象是只會寫程式,一直宅在家裡,但工程師的本質是用技術解決問題,例如我在做功能開發的時候,前面有需求確認,要和 PM 溝通,開發測試等。」水源認為自己商學院的訓練,PM 和業務的工作經驗反而給了他獨特的優勢。
水源進一步說明:「傳統本科系出身的工程師,比較不擅長使用使用者思維來看待自己開發的功能,商管的訓練,讓我能夠更理解使用者情境,PM 的經驗,讓我可以了解 PM 想要透過功能解決什麼問題,換位思考的能力在新創公司特別重要,因為你需要不斷切換 PM 或是主管的角色,負責推動專案的進行,如果只會技術,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做錯的需求,不學會溝通,就很難有效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跨領域人才的自學時代!25歲才開始自學寫程式會不會太晚
為自己創造對的環境,才能變成你要的樣子
除了對需求的溝通能力,想要對團隊以及公司帶來更多價值與影響力,思考的層面就必須拉高層次與廣度。提到對自己的定位思考:「我期許自己的工作不是寫程式,而是要解決問題。
如果你要解決問題,就不可能只停留在技術層次,而是需要從產業、公司營運成本等等不同面向去做思考
像我是從商管跨過來的,在寫程式的時候,就能夠從商業角度思考要為什麼要開發這項功能,也許是如何降低成本,也許是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樣的能力,讓我在新創工作滿加分的,但是之前在比較傳統的公司,他們只在乎做完,但不關心是否做好,也不歡迎提出問題和新方法的人,這會讓我很痛苦。」
水源提到自己在不同環境工作過的經驗。「我在新創公司的這幾個月,比我之前一年的成長多很多,能產出的價值也高很多,我常和朋友分享說,好的環境很重要,選到適合你的環境才能長成你要的樣子,例如我上一間公司的主管就常對我說,你幹嘛問這麼多,就去做就對了,但現在的公司反而很鼓勵我去挑戰他們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問為什麼,他們希望每個人都把自己當作是產品負責人的心態來去打造這個產品,像這樣的環境就很適合我的特質。」
打開不一樣的視野,往願景持續前進
「我曾經很質疑自己是不是要走後端工程師這條路。」水源提到除了選擇太多之外,其實由於自己很愛和人溝通的個性,無法想像自己五到十年之後還在鑽研技術不斷寫文件,因為熱愛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手段本身
「但是 ALPHA Camp 課程中安排的職涯訪談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有了不同的思考。我在訪談不同校友的過程中看到這個職業的彈性,可能今年你的職能是後端工程師,明年就會有新的名稱,因為世界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現在已經不是一選擇就是未來幾十年都做一樣的事情的年代,你需要會的技能是一直在變化的,我發現自己可以有技能切換的能力,而且中間有許多跨領域的部分,並不是之後我轉成 PM 就代表我要放棄我的技術能力。當我這樣轉換思考之後,就更加確定自己走的方向。」
提到未來的目標和願景,水源很務實地回答:「我現階段的目標是成為能夠解決問題的後端工程師,長遠來說,我有一個自己想要實現的願景,我希望有機會成為自由的知識工作者,為不同公司解決技術問題,我希望自己可以不只依賴一間公司而生活。而是提供更高的技術價值,工作可以不只是為了錢,而是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建立自己的品牌,去幫助和影響更多的人,是我更大的熱情所在,也是我的長期目標。」
Bernard 校長的話
「你到底想要什麼?」
聽起來簡單不過的問題,在我們每天被資訊轟炸的世界中,變得非常難回答。家人覺得你應該找 OO 的工作、媒體又說當 XX 正夯。在 FB 朋友分享她要去學 A,某知名網紅卻說你有 B 能力才會成功。但到底什麼是「成功」?你是在實現社會寄託在你身上期待,還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水源能堅持到達成目標,是因為他知道「自我認識」的重要。但如果你還在探索中,千萬不要沮喪,我也是工作了近二十年,才找到自己真正有熱情的工作(就是 ALPHA Camp)。只是當全世界向你大聲喊話時,記得要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因為只有你自己能回答:「你到底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