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開發流程簡介,認識 App 開發5階段

我們學習的 HTML、Jav

aScript 主要用來製作 Web App「網路軟體 (web application)」,也就是在 web 環境中運行的軟體。

就像要完成一部電影需要編劇、演員、導演、攝影、美編、監製各種工作,歷經寫劇本、找場景、選角、拍攝、剪接,才能完成一部精彩的作品,「軟體開發」也是一個複雜且多人合作的過程。

現在,我們要來認識「軟體開發 (software development)」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軟體 APP 開發

從 idea 到 software 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需要兼顧到很多因素,例如:

  • 產品需要反映客戶腦海中的 idea
  • 開發軟體需要能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 軟體要能正常運作
  • 要在期限內開發完成
  • ⋯⋯

需要有一套軟體開發流程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來將這個複雜工作切成一個個可被解決的小任務。

點我免費領取非本科轉職工程師指南!

 

軟體 APP 開發的各個階段

軟體開發概略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需求分析

軟體開發的起點是來自某個人腦海中的抽象點子,這個人可能是你公司裡的某人,或者你的客戶,甚至是你自己。大多情況下,擁有 idea 的人不是你自己,如何傾聽使用者的「需求」並且轉換成軟體的規格,是整個流程最重要的起手式。

使用者需求是資訊系統開發過程中最關鍵、最重要且最容易發生錯誤的部分。客戶腦海中有一個 idea,但他們很可能無法清晰地表達需求,更不要說開出明確的「軟體規格」了。

因此,負責瞭解需求的人必須透過各種方式來「聆聽」客戶的需求,例如客戶訪談、問卷、案例研究等等,最後將客戶的想法轉換可被開發團隊執行的明確需求。

2. 設計

有了明確的需求之後,還無法開發寫程式碼,需要先規劃系統的架構,決定要用什麼工具來開發,在這個階段會定義:

  • 資料庫的規劃
  • 部署的硬體
  • 作業系統
  • 開發工具與相關技術
  • 使用者介面設計
  • 程式模組化的設計與 API

整個專案的執行項目會切得更詳細。

3. 程式碼實作

根據上個階段的設計去實際撰寫程式碼,嚴格來說只有這個階段與程式設計有關。

4. 測試驗證

測試有兩個目的:

  • 功能運作是否正常
  • 功能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5. 維護

軟體交件之後,通常不會這麼結束。客戶發佈產品之後,因應巿場的需求,通常會想要追加新功能,或者有一些漏洞在產品發佈後才發現。

這個時期需要考慮到產品已經運行,需要在不破壞既有使用者體驗的前提下來更新軟體。

開發模型

60 年代電腦發展以來,隨著人們的開發軟體的經驗累積,慢慢發展出一些「模型」,以下介紹Waterfall敏捷開發兩種不同的模式。

經典的軟體開發模型: Waterfall

Waterfall 是最早出現的軟體開發模型,這個模型借鏡於製造業,特色是一路往前不回頭,每個階段產出交付給下一個階段,過程是不可逆的。

在 Waterfall 模型裡,每個階段的目的明確,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較適合一些需求明確或技術成熟的專案。

Waterfall 的特色是每個階段過了就是過了,不應該再回到上一個階段。所以當一個階段 close 的時候,負責人必須確定自己盡責的將階段產出交付給下一個階段的團隊。在這樣的精神下,Waterfall 的時程與成本預估比較精準。

然而,如果遇到了不確性很高的狀況時,不適合採用 Waterfall 模型。Waterfall 的風險在於要到 Verification 階段才會有可用的產品,也就是說,到這個階段才能了解客戶喜不喜歡你的產品。萬一在 Requirement 階段沒有正確地捕捉到客戶的想法,這樣的事情就會發生。

如果整體狀況的不確定性很高,團隊需要「邊做邊學習」,或者需要和客戶多次來回溝通時,有違 Waterfall 模型「一路闖關」的精神。因此,人們涉法在 Waterfall 模式加入更多的彈性,例如導入風險管理的 Spiral 模型,或是可以在同一個軟體追加功能的 Incremental 模型,以及我們後面會介紹的 Agile 模型。

希望沒有造成誤導,並不是說比較新潮的模型就比較好。如果是規模中等的外包案,例如專門承接網頁製作的公司或個人工作室,就比較適合時程明確、溝通單純的 Waterfall。

在模擬專案中跑 scrum,AC Twitter 專案幫你累積多人協作經驗

敏捷開發

與傳統的瀑布模型相比,敏捷開發重視開發過程與使用者的互動。敏捷模型 (Agile Model) 之所以叫「敏捷」,在於它強調快速拿出「最小可用的產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來取得真實的使用者回饋。

敏捷的主要策略是縮短系統開發生命週期和縮小開發內容,從流程來看,敏捷開發與 Waterfall 的測試方法有很大的差別:

在敏捷開發中,每一次迭代都會經歷一個完整的軟體開發週期,因此在迭代結束後,會有實際可用的產品能發佈給使用者,蒐集真實的使用者回饋。例如下圖的對照:

若是在穩定、明確的環境中,分頭開發部件,再一次組製最後產品,也許能更有效率地管理成本與速度;然而若是面臨不確定的狀況,尤其是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 (startup) 往往一戰定生死,因此較常採用敏捷開發來進行 MVP 測試,一旦發現使用者不需要自己的產品,就需要立刻進行策略的大翻轉 (pivot)。

倡導敏捷開發的的軟體開發者甚至發佈「敏捷軟體開發宣言」(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來強調敏捷精神

  1. 個人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2. 可用的軟體 重於 詳盡的文件
  3. 與客戶合作 重於 合約協商
  4. 回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劃

敏捷開發是一種精神、一種理念,落實在實務上會衍生出溝通與管理的工具,例如 Kanban、Scrum 等都是採用敏捷精神的實務架構名稱。

什麼是Scrum?認識Scrum 的做法與它的限制

8 週軟體工程師課程,養成工程師業界實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