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3:「三件事」練習,聽演講更容易有收穫|新創公司 Warp 的工作手冊

《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

Hi 讀者,

我上週發現了一個很酷的生產力工具「Multi」,主打功能是 macOS 螢幕共享,而且可以限制只共享特定 app 畫面,也能讓多人控制游標,同時也具備文字訊息、語音通話和視訊功能,底層採用的是 Zoom 的技術。

雖然 Multi 目前需要登記加入等候名單,只要你能夠邀請三人註冊就能開始免費使用,要注意的是被邀請加入的人會被分在你的「team」裡面。根據我與同事短暫使用的經驗,運作算是蠻順暢(當然還是有些許延遲)。我蠻好奇各位讀者怎麼看待這樣的產品?你們覺得有滿足特定的需求嗎?

Titan

[optin-monster-inline slug=”hlq7r8kikxf7imrv22xq”]


[中] Bernard Chan/解構「數據分析職能地圖」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0 分鐘

數據分析職能地圖

本文作者 Bernard 是 ALPHA Camp 創辦人。他與團隊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數據分析職能地圖」,不僅呈現了我們現階段對於該領域的世界觀,對於個人或組織也有多重的應用價值。

我們將這份地圖切分成四個象限,自第一象限起分別是商業應用、理論與素養、技術與工具,以及影響力,接著再把領域中的各個子項目放入四個象限之中。讀者可以拿這張地圖來檢視自己的技能分佈情形(提示:可用顏色深淺代表你對子領域的熟悉程度),或以此設定成長目標,找出自己的發展路線。

你還可以參考文章裡的做法,用來分析課程定位(文內有參考圖)。對企業而言,這張地圖也可以用來檢視組織現況、釐清頹對的技能缺口,有助於擬定人才招募的策略。

最後,如同 Bernard 在文中所說,這是一張持續演化中的地圖,也歡迎各位讀者給予意見回饋。


[英] Warp/我們團隊是怎麼工作的?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

這是募資超過七千萬美元的終端機軟體新創公司 Warp 所公開的文件,涵蓋議題很廣,像是整家公司通用的原則、做產品的原則、如何排定任務優先順序、開發流程、工程師怎麼工作、怎麼做決策、怎麼溝通、如何發展職涯等等,雖然這些大多是原則性的,但有些也會提供比較詳細的說明,推薦閱讀〈How We Solve User Problems at Warp〉

這類文件除了徵才時更容易讓應徵者事先了解公司文化和運作方式,也是其他創業者和管理者很好的參考資料。有些公司會將這些文件公開(或是像 Valve 那樣「被公開」?XD),希望透過撰寫文件去思考、建立公司的文化。其他知名的的案例有 GitLab 的 Handbook和專案管理軟體新創公司 Linear 的「Linear Method」(特別推薦他們分享如何寫 changelog 的文件)等等,如果你正在思考團隊運作的某個環節,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中] Steven G. Rogelberg 等/一對一會議時,該向主管問這 28 個問題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5-10 分鐘

本文是《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作者是學者 Steven G. Rogelberg 與 Liana Kreamer、Cydnei Meredith 兩位博士生。這是我同事 Yunju 推薦的文章,她特別指出該文雖然被分類在「向上管理」,但其實內容是雙向的,不僅適合新手主管閱讀,也可以用來檢視團隊過去一對一會議的問題。

作者們收集了近 200 名員工的一對一會議會談到的重要話題,搭配數據和過去發表的研究,整理出 28 個問題,並且分成七大類:

  • 尋求指導和意見
  • 清楚說明優先事項和期待
  • 與組織及其策略保持一致
  • 尋求成長機會和職涯發展
  • 獲得績效回饋意見
  • 建立關係
  • 提供支持

文中建議,每次會議可以聚焦在一到兩大類的問題,重要的是記得針對主管的回答「追問」下去,即便是簡單地問「為什麼?」也能慢慢得到策略方面的見解。

我們知道網路上有許多來自科技公司員工或主管的一對一會議建議,例如要在會議上談一些有點尷尬的事(並不是那種會違反職場倫理的問題)、別做工作進度匯報(本文提到的「獲得績效回饋意見」重點也不是工作進度)等等,未來有機會我們也會繼續推薦這一類的文章。


[英] Ravi Vakil/練習「三件事」技法,聽演講更容易有收穫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3-5 分鐘

你是否有過以下經驗:去聆聽一場演講(可能是一場會議、技術研討會或公司內部訓練),卻發現自己好像沒什麼收穫,有時中途還會發呆⋯⋯本文是史丹佛大學數學教授 Ravi Vakil 給研究生的建議,然而他說自己採用這套「三件事」方法時仍然感到相當受用,特別是當演講內容「不在舒適圈內」的時候。

方法很簡單:聽講時拿出一張紙,在演講結束前如果你能寫下三件事,那就算有成功。不過這三件事必須符合特定條件才值得被寫上去。Ravi Vakil 教授在這篇短文中提出了一系列規則,例如你想記得的一個定義或定理(畢竟作者是數學教授)、一個重要的舉例、你預計對講者提出的問題、引發你思考的特定內容,但不可以是模糊的那種「哦,我喜歡她談到群(groups)的部分」。

假如你在演講開始沒多久就集滿三件事該怎麼辦?又或者你本來就會邊聽邊寫筆記,那該怎麼運用「三件事」方法?你該怎麼發揮「三件事」的更大功用?請看原文提供的進一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