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的 Kate 現是 citiesocial 全端工程師,她怎麼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轉職,10 個月成為工程師?她做了哪些事?她很早就開始做 side-project,求職時手上不只一個作品集;她和夥伴組讀書會,有效熟練技術與累積面試技巧;積極向前輩學習,掌握目標與方法。她的分享乾貨滿滿,快來跟 Kate 學幾招!
為什麼想轉職工程師?
因為我一直都想出國工作。
後來,因為前公司的關係接觸到資訊產業,進而了解到軟體對於非本科來說是入門相對容易的產業,且成長性和往國外發展的機會都相對高很多後,便堅定了這個目標。
我對很多事都能夠產生興趣,學習對我來說一直都不是困難的事情。在考慮轉職、探索一段時間後,我決定要學程式語言轉職工程師。
我喜歡動腦的感覺,寫 code 能不停學新技術,用另一種語言完成特定的事情!
2週拿到 offer、3個月成為前端工程師
2021 年底我離開待了很久的非營利組織,開始在 AC 上課與準備轉職。
在這中間,有焦慮也有擔心。查了很多資料、讀了各種論壇、部落格與中英文文章。當時一邊工作,一邊跑完課程,很謝謝同事接住了當時有點辛苦的我。
就去做吧,大不了失敗就是回到原點而已。
2022 年中課程結束後,我開始正式求職,兩週後收到了第一個 offer。
第一次覺得「放心」了,知道我可以拿到工程師的工作。雖然後來沒有接受這份 offer,但感謝他們讓我知道「我可以」。
3 個月後,我接受了第一間公司的 offer,正式成為前端工程師。
準備轉職的過程與建議
準備轉職的生活非常充實。但接下來想分享幾個我比較有心得的事情:做 side project、提早看職缺、找夥伴一起求職、面試的心態與技巧。
side project:展現毅力與對程式的熱情
在開始學習兩個月後,我就寫了第一個 side project、一個小遊戲專案。
早點做 side project 很不錯,像是 AC 學習總教練 Victor 說的,去培養手感。
我的 side project 分成兩種。一種是很求職導向的,像是「查詢寵物收容所待領養動物」、「幫助車主尋找目的地附近停車場」;另一種是記錄自己學程式與練習的過程,像是「daily coding」、「資料結構演算法學習筆記」。
求職導向的專案,是要展現自己對技術的了解與應用的想法。所以在面試時,可以向面試官分享使用的技術、過程遇到那些挑戰、怎麼解決。當然還有,為什麼要做這個 side project。
而令我比較意外的,是紀錄類 side project 帶給我的 2 個收穫。
當時做「daily coding」,我很單純抱持著「每天有一個功課要交」的心態。雖然最後沒有做完 365 天,但我覺得在「毅力」這件事上,很有體悟與收穫。
每天做的事都是小小的片段,但我在做 daily coding 中很明顯的改變是:時間規劃進步了、堅持下去的毅力進步了。即使每天只有非常微小的累積,只要相信複利效應,持續下去就是很棒的事。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情的複利。你每天改變自己一點,就會變得不一樣。
另外,我也發現,很多在面試時有提到來看過我部落格的公司,在面試時我的感覺都會比較好。
更特別的是,我轉職後第一份工作的主管,更對我的部落格印象深刻。在面試我與我去提離職時,都給我「很有毅力」、「是真的喜歡寫程式這件事才能堅持下去」的讚賞。
新手怎麼開始 side project?簡單的 side project 提案
看職缺、打開履歷,都能提早開始
除了做 side project,觀察市場職缺、找夥伴一起求職,也都是很值得提早開始的事情。
我覺得完成學習的前兩個月左右,就可以慢慢觀察市場和職缺。在這個時間點,因為學習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基礎,對於職缺的需求與描述是什麼、適不適合自己,會比較有個譜。
大約差不多的時候,也可以開始修履歷,打開 104 與 CakeResume。我有些同學是還沒完成 side project 就被 HR 找去面試的,早開也不會扣分,那早點打開來也沒什麼不好。
面試時,怎麼展現個人特質?
當技術門檻達標後,人格特質可能就會是是否拿到 offer 的關鍵。
雖然我有點覺得人格特質是個比較難以明確被歸類「這種人格特質高機率被錄用」、也很吃個人偏好的東西,但大體應該不會脫離「友善、樂於分享、好溝通、正向」等特質。
總而言之,可以從「我想跟什麼樣的人成為同事」出發去想像一下。
至於如何展現個人特質?首先大概就是不要緊張。對於我喜歡的公司,面試前我也會蠻認真去查資料;對於公司產品或任何方面有疑問、有想法,在面試的時候如果有提問環節都可以大方提出來詢問、說明。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公司?
面試是個公司在了解我,我也在了解公司的過程。而在跟技術團隊面試更要留意,因為他們可能就是未來的同事。
正式投遞履歷兩週後,我收到了第一個 offer,但後來就沒那麼順利了。雖然一路都有收到一些 offer,但發現都不是很符合自己的預期。
後來爬梳過程,覺察到自己在一份工作中,原來最在乎「技術成長性」:我是不是一個能夠 follow up 現代技術、知識 background 的人?而我想極力避免的,是使用一個陳舊的語言或接近被淘汰的框架。
而我如何依「技術成長性」這個目標,挑選適合自己的公司呢?
觀察對方的語言是不是我的語言、能不能良好的對話,像是:我提出的疑問是不是能夠得到滿足的回答、對方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是怎麼回應、我重視的事情對方是不是同樣重視、若不重視對方有沒有足夠的理由說服我或讓我 agree your disagree。
具體來說,我會從以下幾個點做評估與判斷:
- 最基本的是一定會問公司現有的 tech stack
- 團隊如何決定要不要導入一項技術
- 然後問工作跟工程流程
- code review 怎麼做
- 有沒有 mentor、mentor 怎麼帶、做什麼
- 公司對 AI 的態度、積極程度,
在 AC 利用的轉職資源與獲得的幫助
挑選轉職工程師的課程時,我想找的是:有完整學習路徑、有人能做 code 的批改、能幫我更了解產業,無論是企業資訊或是提供職缺機會。最後,我選擇全線上課程的 AC,讓還在全職工作的我能彈性調整學習進度。
而這邊,想分享一些我利用的 AC 學習與求職資源,與給我的實際幫助。
Mentor:引導我明確目標,清楚行動
我是參加 AC 在 2022 年的「推手計畫」,一個從入門課程開始的全套學習方案。方案中除了有完課萬元獎學金,我也申請到業界 Mentor 的指導資源。
所以在求職那段時間,就有位資深前輩會與含我在內共 3 位 mentee,定期聊聊與解惑當下遇到的求職問題或職涯規劃。
原先我對推手計畫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期望,就是幫助我確認業界的現況、確認我的求職與學習路徑是不是在正確的道路上。但必需說,後來我從「推手計畫」中的收穫完全超過期待!
我的 mentor Steven 讓我打開了對於自身未來的想像與期待。我原先像是站在屋子的門口,緩慢地走出去看外面的風景。但 mentor 讓我開始快速跑了起來,我的視界不停地在擴大與開展,看見了更加壯麗的世界。
我滿懷感謝這一切。若未來有天我的能力足夠了,期許自己能成為為他人開門。
當時,「推手計畫」還有舉辦 mentor 的分享。其中一位 mentor George,更幫助我學會了兩個很關鍵的求職技巧。
- 求職目標與決策條件的釐清:George 會不斷提出一些很有脈絡性的問題,幫助我去釐清在工作/職涯上想要得到的是什麼?這不是能適用於轉職後的頭幾份工作,而是可以應用在長期職涯目標與計畫中,不停去反芻的。
- 個人求職數據的計算與檢視:George 提供了 excel 的模板,引導我們去記錄投過的職缺內容、每次投遞花了多久時間、投遞履歷後多久獲得 offer 等等。以此計算個人求職大數據,便能更準確檢視投遞數量、回應率、offer 率,掌握下一個投遞與做調整。
轉職很茫然?企業前輩 Steven 與 George 來指點迷津
企業挑戰賽:有機會面試,也有作品集
第二個得到 AC 極大幫助的,是 2022 年底 AC 與企業有一個開發挑戰,要做企業團隊指定的題目,通過挑戰就有機會獲得面試機會。
挑戰賽最吸引我的原因是:
- 就算沒有通過挑戰或拿到 offer,強迫生出一個符合企業技術條件的 side project,收穫非常大
- 有可能拿到一個很吸引人的面試機會
- 找到積極、優秀夥伴跟你一起衝刺做專案與求職
回顧挑戰賽,真的燃燒我太多哈哈哈哈哈。
指定的 React 我已經碰過,但有個加分項是 TypeScipt 是我沒碰過的,還有要寫測試也是還沒有機會寫過。雖然 TS 只是加分項,但因為已經寫過 React 的我覺得還只寫 React 實在太沒意思了,就讓自己寫 TS 了。嗯,一開始就被卡到飛天啊哈哈哈哈。
總之,整個挑戰的五週我實在太燃燒、太快樂了!很謝謝 AC 與遇到的企業前輩們、謝謝同樣是挑戰組的成員們、謝謝壓力。意外發現我是蠻享受壓力的人,很謝謝當時有盡情、並快樂地燃燒生命的我自己。
讀書會:找到積極的夥伴,一起求職
除了課程本身,AC 還有一個很大的、臥虎藏龍的學習社群。
AC 社群很像宇宙的一個小角。有些小群已經自成一個星系;偶爾在這邊也會遇到劃過天際的美麗星星。
我在社群裡加入了兩個讀書會,一個是 Seijo 發起的轉職面試練習解題的讀書會,一個是企業挑戰賽夥伴們發起的讀 React 官方文件讀書會。前者幫助我提早開始準備面試,後者則讓我體會到,原來好的技術文章可以寫得這麼好看。
其實在轉職的不同階段,AC 社群給我的感覺和幫助都不太一樣。
還在學期中時,這裡像是我的同溫層。這裡大部分的人都是要轉職,所以我們會一起走一段路。
也因為 AC 鼓勵大家組讀書會一起學習,所以我認識了很多很積極的夥伴;因為 AC 持續推動線下活動,我的生活有點像心智圖那樣,從這裡開始長出了各種不同的面貌。
最後,社群裡面有真的很強或很資深的大大,像是學長姐或是助教。有時我遇到問題、無論是技術或是職涯的,當不知道怎麽釐清的時候,就會去社群裡找前輩們求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階段性完成這場轉職馬拉松後,我想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這句話鼓勵大家。
轉職工程師是場馬拉松,只有你能定義終點在哪裡與要如何抵達。盡力跑就對了。
但在相對高壓的轉職生活中,也想分享幾個過程中我很受用的事情和心態:
- 保持身體健康與好的體力:找到能幫助自己放鬆、充電、抽離糾結與正向思考的事情,例如運動。
- 享受過程:雖然非本科轉職要補足的知識太多,但在焦慮時,嘗試在其中找到你有共鳴或有成就感的事情。
- 對自己寬容:我積極的時候努力,但沮喪的時候也很軟爛,只是我盡量不為此責備自己。今年其實我也有繼續做 daily coding,但即使狀況不好,我至少也會刷一題 LeetCode 交作業。
最後,祝大家都能順利上岸!
文章轉載自 Kate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