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13:直接提問 vs. 猜測文化|關於內部轉職的三個思考點與五項學習

《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

Hi 讀者,

你對網路的「印象」是從哪一年、哪件事開始呢?本週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網站「Internet Artifacts」,上面按照年份收集了很多「網路文物」,例如網際網路前身「ARPANET」架構圖、第一封垃圾郵件、第一個微笑表情符號「:-)」、第一個 webcam、第一場網路直播、第一個部落格、第一版的 Yahoo! 首頁、第一版的白宮首頁、第一版的麥當勞網頁⋯⋯ 要不要猜猜看第一個 MP3 出現在哪一年?

先前我們在第十期跟大家分享過 AC 好朋友 ihower 推出的《愛好 AI Engineer 週報》,這次要跟大家分享一場《經理人月刊》在 11 月 16 日(四)的 AI 活動「決戰 AI 新管理!落地應用 全面啟動|2023 未來經理人年會」,邀請八位來自微軟、BCG、LinkedIn 與台大等單位的產、學界專家,從趨勢策略、組織架構、數據科技和人才培育等角度談 AI 管理議題,當然也少不了實務應用的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這個 AC 專屬 66 折優惠連結報名。

Titan

[optin-monster-inline slug=”hlq7r8kikxf7imrv22xq”]


[中] Felix Hong/職場的困難誰能幫我解決?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5 分鐘

當我們在職場上被其他部門的同事或主管「刁難」,通常會試著向主管反映,並且期待事情有些改變。然而本文要告訴你,最好避免這種依賴心態。作者 Felix Hong 過去曾經在鴻海參與過 iPod 開發,後來加入 Nest Labs 成立台灣團隊,再到 Google 擔任主管。

過去 Hong 也曾經向美國主管反映其他部門或是主管的問題,想不到對方總是反問:你打算怎麼做?為什麼你不直接跟他說呢?這令當時的他感到很錯愕,後來才明白自己以為的「報告」,其實只是沒有建設性的抱怨。期待老闆用魔法解決問題是沒用的,從自己開始先做點什麼會更實際。他也在日後的管理經驗中學到,職場上棘手的事情並沒有因為幾次的升遷而變得比較容易。他也點出一個事實:職場溝通的成敗往往不是來自頭銜大小。如果不願意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很難更上一層樓。

當然,每家公司或是所處的產業都有自己的文化,職場的困難沒有單一的完美解方,甚至同事的背景與所處國家的文化也有影響,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往下讀另一篇「直接提問 vs. 猜測文化」。


[英] Jean Hsu/直接提問 vs. 猜測文化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0 分鐘

你向朋友尋求協助之前會先想一下嗎?例如週末要搬家,你會不假思索地在 Facebook 上貼文找幫手,還是會直接去詢問一些你熟識、認為對方可能有意願也有空協助的朋友?總是從特別的角度切入議題的科技人 Jean Hsu 最近在她的電子報《Tech and Tea》談到工作與生活裡的「直接提問 vs. 猜測文化」(Ask vs guess culture)。Jean Hsu 在 Google、Medium 等公司擔任過工程師、技術主管,也當過創業者和領導力教練,她比較會從人文角度去思考矽谷科技產業的各個面向。

「直接提問」代表的是:想問什麼就問,反正對方不願意就會說不,而我也能自在地接受;「猜測文化」則是:永遠只在你已經很確定對方會答應時才提出要求。怎麼判斷?透過各種跡象去判斷,或者說讀空氣,在此文化之下,讓對方必須拒絕你會被認為是很無禮的。身為亞裔美國人的 Hsu 表示自己比較介於兩者之間,在「能量」較低的情況下會更傾向猜測文化,但也希望自己可以更往直接提問的文化靠攏。

讀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一個有「猜測文化」傾向的人在有「直接提問文化」的工作環境中會感受到明顯壓力,讀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一個有「猜測文化」傾向的人在有「直接提問文化」的工作環境中會感受到明顯壓力,但同樣地,直接提問也有其脆弱的一面。Hsu 也在文末針對來自猜測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怎麼融入詢問文化提出了四點建議。並且又寫了一篇〈Bridging the ask vs guess culture gap at work〉(彌合職場中「直接提問」與「猜測」文化之間的差距)進一步討論,有此困擾的讀者可以參考。


[英] John Siracusa/蘋果的下一個藍海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5-10 分鐘

相較於競爭激烈、傳統上強調「降低成本」「追求銷量」「搶奪市占率」策略的「紅海」市場,藍海策略強調的是價值創新、開創新市場,或是在(經濟學上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尋找機會,以具有差異性的商品吸引消費者、賺取較高的利潤。

本文是一次不錯的商業策略思考練習。在蘋果圈子頗有名氣的評論者、獨立開發者 John Siracusa 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認為蘋果的下一個藍海市場是將旗下產品改為可拆卸電池的設計。他先以經典案例——任天堂 Wii 遊戲主機說明他所理解的藍海策略,接著回顧蘋果過去找出的多個藍海市場,其中一個正是與電池相關。一直以來蘋果可說是將電池改為不可拆卸設計的先鋒,不過 Siracusa 認為是時候讓鐘擺「擺回來」了,蘋果應該克服萬難開發可拆卸電池的設計。

然而,撇開技術問題不談,Siracusa 的立論在商業面有點缺乏說服力。由於可更換電池的產品延長了產品壽命,對銷售勢必產生影響(導致使用者購買新機的間隔拉長),但他認為這樣的產品將更具吸引力,蘋果可以提高售價,賺得更好的利潤。各位讀者,你同意嗎?


[中] Henry Feng/轉換資料分析跑道——在美國科技公司內轉資深資料科學家的流程與學習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20 分鐘

本文作者 Henry Feng 目前在 Amazon 擔任資深資料科學家,他分享了自己怎麼在組織內部完成從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工程師轉換工種、成為資料科學家的經驗。Feng 先對於自己為何要轉職分享了三個思考點:1. 「資深」作為公司晉升的終點/中點;2. 商業分析師的侷限性;3. 獨立貢獻者與主管的權衡。接著深入去談他在內轉過程中學到的五件事:

  1. 熟悉流程
  2. 不同職缺的心態轉換
  3. 系統、統計模型與 Production(實際運作)
  4. 身為資深科學家的影響力、洞見、建議、行動項目與寫作
  5. 與主管合作、與自己配速

Feng 談到第四點時提到,要讓分析結果產生實質影響力,那麼做好清楚的溝通,從分析結果引導出「非技術背景的同事」能夠理解的洞見、建議與行動項目是很重要的。

最後,Feng 在結論中寫道,美國公司對於員工晉升或職涯路徑轉換,大致上的邏輯是此人必須先表現出下一個層級的能力與影想力,才有機會得到那個位子。對於工種不同的讀者,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一些思考框架和參考方向,我們很推薦閱讀原文。


閱讀更多內容,請看《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各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