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2:產品停止成長該怎麼辦?|專案恐怖故事:轉換薪資系統

《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

Hi 讀者,

本週我們 ALPHA Camp 共同創辦人 Youchi 擔任《數位關鍵字》podcast 95 集節目來賓,談到公司的數據團隊被當作「數據 ATM」的現象,這是許多公司從無到有建立資料團隊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的問題,隨著各部門團隊習慣由數據團隊提供服務,會產生制約、僵化的情形,錯失許多結合部門領域知識與數據的機會和可能性。

Youchi 在節目中建議經營者可以朝三個方向思考,以降低這種「數據外包」心態,為組織建立完整的數據文化,有興趣的聽眾讀者不要錯過了。未來我們也會陸續與大家分享各種關於數據的觀點,敬請期待。

Titan

[optin-monster-inline slug=”hlq7r8kikxf7imrv22xq”]


[中] Titan/決策者請注意,別把責任推給數據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5-20 分鐘

數據在今日的企業營運扮演重要角色,「數據驅動」(data-driven)成為顯學,許多決策都會訴諸數據。擁有數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深入表象之下,突破來自常識或偏見的限制。然而有一種現象值得警惕:主事者的決策天秤往往是向數據端傾斜,這種對數據驅動決策的依賴,不僅犧牲掉另一種「觀點導向決策」的機會,還可能被用來作為卸責用的擋箭牌。

那麼何時該採用數據驅動的決策,何時又該相信觀點導向的決策可以帶領你的組織突圍而出呢?還是說有其他更好的運用策略?Titan 恰好在先前寫〈工程師 Tony 的英雄旅程〉這篇文章時讀到一些很棒的論點可以跟各位讀者分享。


[英] Bilal Mahmood/一個轉換薪資系統的專案恐怖故事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0-15 分鐘

導入新系統取代舊系統向來很有演變成恐怖故事的潛力。本文可說是一次代價高昂的負面教材。事件的苦主是舊金山聯合教育行政區域(SFUSD),該學區學生人數約五萬人,是加州第七大、舊金山唯一的公立學校系統,運作至今超過 170 年。

2019 年,該學區核准了 950 萬美元的預算,委託知名的 Infosys 公司,將使用了 17 年的薪資系統替換成新系統,沒想到轉換之後立刻有數百名教師回報薪資給付有問題,甚至有超過 5,000 名的教職員退休金帳戶因此受到影響,最終整個專案耗資超過 3,000 萬美元,還必須額外找顧問公司協助,看著原文描述的預算數字一直往上加真是令人直冒冷汗。

作者調查後發現,原來系統轉換的過程中 Infosys 並沒有進行完整的平行測試,這原本是此類專案的標準程序。缺乏這項測試,就無法確認一位教師她在新系統的薪資單是否跟舊系統相符、在學區內調職後是否能順利領到薪水。系統自 2021 年一月上線後,支援工單(support ticket)最高曾累積到 10,410 張。(這些數字來自公開紀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原文找到連結。)

以上提到的各種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作者在本文中詳細地描述了整個事件的種種錯誤。他認為學區老舊的官僚體系也提高了系統轉換的失敗率,例如新資規則過於複雜,參與專案的人並不了解軟體開發⋯⋯整件事並非只是帳面上的財物損失,無法彌補的是教職員已經對整個系統失去信任,人們擔心優秀的教師不願來此學區服務。


[英] Andrew Chen/如果你的產品停止成長,該怎麼辦?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5-20 分鐘

本文針對產品停止成長的情況,建議先以系統化分析的方法,逐步排除各種可能原因來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作者 Andrew Chen 是創投 a16z 合夥人,長期鑽研各種產品營運相關議題。

Andrew Chen 建議先從留存率(retention rate)著手,通常成長停滯的原因就是新用戶數字被流失率(churn rate)抵銷。接著你可能會進一步發現「我留不住使用者」其實只是「沒人要用我的產品」的好聽版本。如果是這個情形,那麼 Andrew Chen 建議你先回頭好好研究同類型產品,對此他列出了一些讓讀者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

遇到成長停滯時,Andrew Chen 強烈建議先放下你的產品藍圖,甚至暫停開發新功能,專心解決那些跟產品成長有關的問題。例如他說比起長期留存率,厲害的產品跟還可以的產品之間最大的差異可能是使用者註冊後第一週的各種指標數字,所以先找出活躍用戶跟不再回頭的使用者之間有何差別,然後對症下藥。

假如你的留存率很不錯,就只是成長曲線平緩,那 Andrew Chen 要恭喜你,這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請參考文章後段三分之一的內容。Andrew Chen 在本文提供許多參考數字——一如他在《網路效應》這本書所做的,值得產品人好好研究一番。


[中] Yuren/從 Arc 瀏覽器來看情緒的體驗影響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3-5 分鐘

平常我們在分析產品的時候會從各種角度切入,最常見的可能是圍繞「產品解決什麼問題」周邊的幾個面向,例如功能、介面設計等等,又或者從技術、成本或市場去切入。不過本文作者、工程師 Yuren 卻選擇從情緒著手,去分析前陣子正式上線的瀏覽器 Arc 在體驗上有何不同。同樣有意思的部分是作者談到自己對「情緒」的認知有所改變。

Yuren 認為,「Arc 瀏覽器比起其他瀏覽器,與其重視功能,Arc 更在乎情緒、感知與脈絡。」他在文章中以 Arc 背後開發商「The Browser Company」的兩支 YouTube 影片來輔助說明觀點,建議讀者可以點擊原文閱讀,相信不管你是否認同他們的設計理念,都會同意這是一家有點不一樣的公司。Titan 也是因此發現原來第一支影片中的「Patrick」就是遊戲 app「Dots」背後的開發者之一 Patrick Moberg ,想想還真是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