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產業值得投入嗎?行前必知的職涯規劃心態與求職策略

數位化浪潮下,軟體產業迅速崛起。想踏入業界,該如何規劃準備?軟體產業適合自己嗎?

為幫助大家了解網路開發技能如何應用在不同的職能和產業,ALPHA Camp 推出「數位職涯相談室」系列線上活動,邀請畢業校友、業界人才進行分享。

首場活動,由 ALPHA Camp 職涯教練 Yenting,與資深海外留學顧問 Austin,探討進入軟體產業前,應具備的職涯規劃心態,以及如何有效做出目標導向的求職策略。

(延伸閱讀:大公司 vs. 新創:轉職後第一份工作怎麼選?

進入軟體數位產業前,應具備的職涯規劃心態

AC 職涯教練 Yenting 分享,經歷職涯迷惘時,可透過以下三大面向設定職涯目標,釐清外部環境與自身定位,並起身行動,有效設定及實踐職涯目標:

  1. 知己(了解自己):包含人格特質、能力、興趣、價值觀等等;
  2. 知彼(了解身處環境):包含產業趨勢、風氣文化、薪資成長空間、家庭因素;
  3. 行動力(實踐目標):「知己」、「知彼」綜合考量後,會做出大致的抉擇與目標。最後是關鍵的行動力,去踏出第一步。

Yenting 說明,想全面性地規劃職涯,建議「知己」、「知彼」這兩面向要同步思考,做抉擇時會更平衡。避免過於偏向「知己」選擇個人興趣卻餓肚子,或偏向「知彼」薪資高卻發現不適合自己很痛苦的狀況。

而當決定職涯目標後,下一步是行動力。「就像跑馬拉松一樣,最困難的第一步是:先把鞋帶綁好,走出門去跑。 」Yenting 指出,「行動力是很老套但最重要的呼籲,要用行動去實現你的目標。」 

但行動也不是亂無方向,數位產業講求「迭代精神」:透過小步快跑,勇於試錯的跌代精神,先設定小目標,持續嘗試,錯了再重新設定,過程中持續不斷修正,才能精確定位目標。

例如,如果想轉職工程師,不要一開始就把目標訂為:明年五月要轉職為 Google 工程師。而是將目標切細:先上課學習網頁開發,接著做產品、最後是面試,才會比較靠近最終目標。

投入數位產業前,認識關鍵職能角色與所需技能)

為什麼軟體數位產業值得投入?

軟體數位產業的類型與職能非常多元,常見產業類型有:電商、社群軟體、數位金融、內容產業等。職能角色則例如:網頁開發工程師、數據分析、產品/專案經理等。

Yenting 從四個角度切入,分析為何軟體產業值得投入:

  • 產業成長速度快、人才需求高,進入門檻相對其它獨佔專業低;
  • 文化風氣彈性多元、變化快速、自由度高;
  • 薪資/技術成長空間高,平均每個尋找軟體工程師的求職者,有 3.2 個工作機會;
  • 需要對解決問題、打造產品有熱情,樂於接受挑戰與學習的人才。

因此,對於喜歡多變化、追求挑戰與成長者,會較適合投入軟體產業。

(想了解數位產業各個職能的一天,可觀看 ALPHA Camp YouTube 頻道影片:軟體科技職涯開箱

以「目標職缺」為求職策略,精準成為數位人才

Yenting 強調,在找工作時,即使是同一職能,不同公司會有不同期待與需求。因此求職應講求「目標導向」,從目標公司的職務需求,回推現在要做什麼準備,職缺才是策略重心。

最後,職涯規劃是一個長期且需要迭代調整的過程。若正處於職涯迷惘,Yenting 呼籲,現階段任務可以先從「積極探索」、「設定目標」、「建立能力」做起。

相關資源分享:

求職面試,如何精準整理經驗、有效介紹自己?

對此問題,資深海外留學顧問,同時也是 ALPHA Camp 三月班學生的 Austin 擁有輔導超過 500 名學生進入美、加頂尖大學研究所就讀的經驗,專精協助學生分析自身優缺點,他觀察到台灣人才求職常見問題,包含:

  • 不會介紹自己:台灣人在自我介紹時太過制式,淪為科系跟職務經歷說明書。數位產業很多公司很重視一起工作的人,透過「閒聊(small talk)」,讓對方有更多機會認識自己非常重要。
  • 不更新履歷:台灣人普遍不太更新履歷,但履歷是用來呈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他建議從現在開始,去梳理一份自己的履歷,每隔兩、三個月持續更新,直到找到相關工作為止。
  • 不清楚自己未來五年的目標:很多人的目標都只專注當下,或目標太不切實際,另外也有人以公司的目標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樣是不對的。長遠來看,有自己的目標才會有成長。
  • 對面試公司戰略不清楚:很多人對於學校類型、公司戰略不是很清楚,導致無法有效申請。建議應徵職位前,要把公司及背後產業結構,仔細看過、想過。

(延伸閱讀:不是理組不配做轉職夢?電話客服員的我,如何從零開始學程式語言?

履歷表三大架構:讓雇主秒懂你的價值

談到撰寫履歷,Austin 說明履歷通常會包含三大部分,即「學業」、「工作」、「個人特質」:

  1. 學業成就,將個人專案放進履歷中:學歷部分要避免寫一些面試官很容易知道的內容,將重點放在在校個人專案,例如畢業專題、課堂專案、GitHub side project 等,這些都是自己的獨立研究,有些公司會對這些 project 特別有興趣。
  1. 工作實績,記錄各階段完成任務:建議把工作或實習每個階段完成的任務都記錄起來,包含做了什麼、使用哪些技能、貢獻為何,勇於呈現自己的功勞。
  2. 個人特質,用活動經歷顯示特質:不論是參與社團、擔任公司福委會主委等,這些活動經歷都能寫在履歷上,顯示領導力與個人特質。

藉由情境式問題展現自己

Austin 透露,在個人特質這部分,美國許多一流企業如 Amazon 會透過「情境式問題」來了解面試者,近年也有許多台灣科技公司仿效。

情境式問題範例如:「告訴我你某次犯錯的經驗?」

Austin 建議,在回答情境式問題時應遵守以下四原則:

  • Situation:當時的時空背景是什麼? (考察是否瞭解組織文化與目標)
  • Tasks:你的首要任務是什麼?(考察是否知道自己的定位與責任)
  • Actions:你採取了什麼行動?(考察是否能獨立解決問題)
  • Results:結果和收穫是什麼?(考察是否有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碰到情境式問題時,要解釋清楚前後脈絡。 最重要的是:不要太謙虛,導致錯過展現自己的機會。

職涯目標設定 Q&A

Q1:非本科系、沒有相關工作經驗,該如何準備才有機會轉職進入軟體業?

Yenting:數位軟體產業是比較大的範圍,首先可以先思考,產業的工作內容與性質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再來是思考這麼多不同職能,比較想往哪個方向走。如果無法確定,那可以選最橫向的共通技能來建立,如產品開發技術,把技術學扎實後再思考也沒問題。

ALPHA Camp 有許多同學從 PM 轉工程師,工程師轉 PM,設計師轉前端,都是很常見的路。回到一開始的提醒,這其實是一個迭代過程,並不是目標五年都不能動,過程中的累積通常不會被浪費,而是幫自己不斷去思考適合的職位。

Austin:如果想轉職進軟體產業,必須在學業這部分顯示相關經驗。如果已經畢業了,那就去上課、做 side project 證明自己的能力。

Q2:行銷背景/其它背景專長,想成為軟體工程師,有哪些優勢?

Austin:現在有很多職位都是有本科專業 + 程式開發能力,像是 martech、fintech、自駕車等。原本的專長都能夠加分,學程式是讓自己再多一個專長,這是千禧年代後的學習模式。

Yenting:技能分為 domain 技能與可轉移技能;domain 技能如程式能力,可轉移技能則包含軟實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在某些團隊很被看重。現在轉職工程師非常多,雇主會找你面試一定知道你是非本科,不需要一直想非本科會怎樣,而是要去思考,履歷上的過去經驗如何與未來工作做結合。

Q3:超過 30 歲,是否不再經常轉換跑道比較好?

Austin:30 歲對很多台灣人來講是一個檻,但大家的觀念要調整。千禧世代,工作到 6、70 歲都很正常,即使 30 歲轉換跑道,後面還有 30 年要工作,這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事實上我很鼓勵 30 歲以前的人,盡量去轉換跑道。如果發現公司、產業的天花板,做到最好就是這個樣子,再待三年也一樣的話,那就可以轉換跑道。

鼓勵同學兩句話:

  1. 30 歲以前賺的錢都不是錢,不要那麼計較,能夠賺到知識經驗、找到興趣最重要;
  2. 30 歲以前不要跟別人比,你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做出自己的決定。

30歲還很年輕,不需要想太多。

Q4:外商與本土企業在看履歷時,有哪些異同之處?

Austin:若是以前,外商與本土企業差別很大。外商公司對學歷的要求沒那麼重,如果留學過會稍微加分一點,但大部分還是實力主義;本土企業則確實重視學歷。

但目前的狀況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多公司實力主義至上。所以還是拜託大家,要持續更新自己的履歷,這是不間斷的工作。

結語

職涯規劃是一個不斷迭代調整的過程。對處於職涯迷惘,或正觀望是否投入軟體數位產業者,Yenting 與 Austin 詳盡進行了解答。

如果還沒有明確目標,可透過積極探索、參與社群來尋找目標。若已確立目標,正在求職或轉職的過程,則可以以目標職缺為策略,建立相應能力,並培養持續更新履歷的習慣。

了解軟體產業實況,數位職涯 RPG體驗關鍵職能角色

圖/擷自數位職涯相談室直播畫面

|延伸閱讀|

※ 更多 ALPHA Camp:FBYT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