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讀者,
雖然最近 Web3 或區塊鏈相關的話題似乎被 AI 蓋過去了,我想還是可以跟各位分享一項書訊:在 a16z 領導 crypto 投資的 Chris Dixon 寫的書《Read Write Own》即將在本月底上市。Dixon 認為網路對使用者來說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只能讀(新聞媒體的網站內容),第二階段我們可以發表(Web 2.0),第三階段則是藉由區塊鏈網路(blockchain networks)突破科技巨頭的封鎖去「擁有」網路;過去他曾多次闡述這個概念,本書會進一步探討。同為創投的 Fred Wilson 認為書中最後那個 Dixon 所想像的、不同於今日的未來,相當令他振奮。
另外跟各位讀者分享一支產品影片,是 37signals 創辦人 Jason Fried 導覽旗下新的行事曆產品「Hey Calendar」,其中幾個功能頗有巧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或者看這個比較短的三分鐘版本。)
Titan
[optin-monster-inline slug=”hlq7r8kikxf7imrv22xq”]
[中] 黃昱嘉/6 個開發 AI 應用時該思考的問題,幫助你讓 Side Project 走向產品化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5-10 分鐘
在 ChatGPT 3.5 推出後不久,本文作者黃昱嘉為了熟悉 API 串接,做了一個 AI 塔羅牌解讀服務。這個作為練習的 side project,讓他在開發過程中發現,開發 AI 應用的困難之處反而大多是程式開發以外的問題。文中整理出六個他在開發過程中反覆自問的思考點,像是如何將 AI 融入產品體驗、如何管理 prompt,甚至是「我真的該用 AI 嗎?」等等,希望本文可以幫助一些正在嘗試開發 AI 應用的讀者。
黃昱嘉在第三點「結果不合預期怎麼辦?」指出,相比於傳統軟體開發,開發者需要適應 AI 的回應內容無法窮盡測試。不僅模型會改變,各種極端案例(edge case)也會不斷冒出來。甚至模型一旦切換,原本有效的 prompt 也可能不再管用。
不過,就如同黃昱嘉在文中提到的,這些問題他也尚未完全解決,其中使用情境、定價和隱私權等,是他認為相當棘手的部分。假如讀者也在開發自己的 AI 應用,歡迎讀完文章之後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英] MIT Technology Review/2024 年 10 大突破性技術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視情況而定
麻省理工學院旗下的媒體 MIT Technology Review 每年一月都會刊登年度「十大突破性技術」的專文,從過去一年挑選出十項技術,看好他們即將開始產生真正的影響力。每一項技術除了簡介之外,也會以一篇短文說明最新進展、為何該技術很重要,以及出這項技術背後代表性的公司,當然,你可以從中找到更多相關報導。
我在這邊列出幾項特別有意思的,除了大家預期內的 AI 和減肥藥,還有 chiplets(小晶片)與封裝技術,以及首次在英、美獲得核准的基因編輯技術療法;其中有一項頗為特別:熱泵(heat pumps),文章指出這項電器系統的全球銷量正在上升,在美國建築的使用量首次超過傳統的暖氣爐(gas furnaces)。至於其他的就請各位讀者自己看囉。
有趣的是,這份名單的第十項竟然是 Elon Musk「Twitter killers」,雖說 Twitter 一直都不是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然而單就新聞與資訊傳遞的觀點來看它依舊很重要,但事情在 Elon Musk 2022 年收購案之後出現了一些變化,除了來自 Facebook 的 Threads 發起了強力挑戰,市場上這類產品也變得熱鬧起來。
跟 2023 年一樣,MIT Technology Review 也在最後發起一項投票,邀請讀者選出第 11 項技術突破,結果會在今年四月公布,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看看有哪些候選技術。
[英] Mihhail Lapushkin/我的正職是全端 Web 工程師,這是我開發原生 Mac 文字編輯器九年的心得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25-30 分鐘
Mihhail Lapushkin 是一位來自愛沙尼亞的全端 web 工程師,同時也是一位業餘的 Mac app 開發者,本文是他分享自己開發「Paper」這個原生的 Mac 文字編輯器九年多來的心得。全文涵蓋的範圍很廣,從他為何選選擇開發原生 Mac app(而非跨平台)、技術上的選擇(為何不用 Swift?)、架構、除錯、受到 iA Writer 啟發的極簡介面設計與功能取捨,以及商業模式上的想法等等。Lapushkin 對 Paper 付費升級的設想是我見過比較特別的,認為可以提出來與各位讀者分享。
一般來說,開發者為 app 設計付費功能時,強調的會是——嗯,功能:更多、更專業的功能,或者是去除廣告。但 Lapushkin 不這麼認為,Paper 用來吸引使用者付費的絕招主要是視覺上的,付費訂閱或買斷的使用者可以客製化 Paper 的外觀,例如強調色(accent color)、游標的粗細與顏色、段落間距、選擇字體⋯⋯ Paper 提供非常多的客製化選項,使用者如果想要把版面調得更加舒適就得付費。
Lapushkin 提出兩個理由,第一是功能面的價值要在特定時機(當使用者需要時)才能凸顯,但視覺上的改變會一直存在,也就是使用者能夠長期享受較佳的體驗,第二則是要搭配他提示使用者付費的方式,這點就請大家自行閱讀囉。
Paper 在許多方面都獨樹一格,例如 Lapushkin 宣稱 app 沒有第三方軟體,連 Markdown parser 都是他客製的;他為 Paper 設計的視窗是直角(紙嘛),而非 macOS 上常見的圓角;還有那個視窗進入睡眠前的動畫⋯⋯ 我猜想各位讀完這篇心得之後,很多人會說:啊,他(對開發 Mac app)真是有愛啊!
[中] 葉郎/串流大戰已經結束的三個證據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5-10 分鐘
我們在第 20 期推薦過一篇葉郎解讀 Netflix 收視報告的文章,他在文末提到「串流大戰已經演到結局」,Netflix 證明自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串流平台。這次他提出更多證據來支持「串流大戰已完結」的說法。
首先最容易注意到的跡象,應該就是許多我們熟悉的、來自 Netflix 競爭對手的電影和影集,好像又回來了(或是即將上架),而且最近還有記者發現 Netflix 電影觀看排行榜上的前十名都是其他好萊塢片廠的電影,其中九部背後的片廠根本就有自己的串流服務。葉郎說這就好像市場倒帶了 10 年,重回 2013 年、Netflix 推出《紙牌屋》的那一年。
不過,在許多的證據與分析之外,葉郎也提到了倡議人士、科幻小說家 Cory Doctorow 提出的「平台衰變」(platform decay)理論,認為消費者應該要注意科技公司的這項特性:一開始對使用者非常好,一旦消費者離不開,就會成為平台與生意夥伴來往的犧牲品,最後平台甚至開始搶奪生意夥伴的價值⋯⋯ 我認為這也許可以用來解釋一些產品或服務為什麼會漸漸變得比較難用。對於串流媒體的商業層面感興趣的讀者不要錯過這篇文章。
閱讀更多內容,請看《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各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