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你的 AI 資訊焦慮,我們精選的電子報訂閱攻略

解除你的資訊焦慮

你怎麼追蹤 AI 資訊呢?畢竟每天都有各種生成式 AI 的新聞或討論,好像永遠追不完。本文從市面上數十份 AI 電子報中篩選出七個中、英文的免費刊物,分為「新聞快報」與「媒體專欄」兩大類推薦給你。

我們建議讀者可在試閱後,挑選喜歡的文字風格訂閱一兩份即可,以避免過多的資訊湧入,反倒產生焦慮。我也會在文末分享自己應對資訊焦慮的四個步驟,歡迎讀者一起交流。

新聞快報類

每日更新的 AI 新聞彙整,是目前最常見的 AI 電子報類型。由於內容大同小異,建議讀者們只需要挑選其中一份訂閱即可。以下總結風格特色,並且將內容依照閱讀門檻排序,供你挑選時參考:

帶有個人意見的 Superhuman

訂閱與試閱

Superhuman 為綜合性的 AI 快報,文字風格較偏向鬆散的短文,而非冰冷簡短的摘要。內容除了新聞,也包含新產品發布、產品使用教學。

相較於其他新聞快報類的電子報,Superhuman 的文字內容較多,而且帶有個人意見。不過文字非常簡單,而且遇到基本概念時也會快速介紹,即使不是 AI 與工程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很適合不熟悉 AI 的入門者。每篇電子報下面,還會有 AI 工具推薦、AI 生成圖片展示等區塊。

Superhuman
  • 內容:綜合性 AI 快報,文字鬆散且帶有個人色彩
  • 適合對象:大眾,入門者友善
  • 訂閱數:60 萬
  • 頻率:每天
  • 優點:淺顯易懂、主題多元
  • 缺點:文字較不簡潔。新聞比重較少,且與活動宣傳、工具介紹穿插呈現

同樣屬於綜合性 AI 快報的還有也是每天出刊的 The Rundown,文字風格中立、簡潔,除了業界消息,也會有 AI 工具介紹或使用教學。

更新最頻繁的中文電子報 Brief AI

訂閱與試閱

Brief AI 是中文電子報中,更新最頻繁也最規律的 AI 新聞快報。文字風格中立、簡潔,不帶有個人色彩。如果不習慣閱讀英文,訂閱這份電子報也能快速獲得新知。

每篇通常有 6 則報導,主題多元,包含新聞、產品、研究、評論等,並且以淺顯易懂的摘要說明。如有合作,也會清楚標示。加上文字清晰,快速掃過也能很快吸收。

由於許多 AI 資訊發生在英文世界,時差與翻譯作業時間,導致中文電子報會略略落後一些,無法即時接收到最新資訊。

Brief AI
  • 內容:穩定更新的中文 AI 電子報,包含多元主題,淺顯易懂
  • 適合對象:中文大眾讀者
  • 訂閱數:15,000
  • 頻率:每天
  • 優點:主題多元,可以快速理解多領域的新知
  • 缺點:因為時差與翻譯作業,中文仍會落後英文資訊幾天

快速掌握 LLM 應用全局觀

適合大眾閱讀的 The Neuron

訂閱與試閱

The Neuron 同為每日更新的 AI 新聞,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並非摘要總結,而是給出詳細介紹與個人意見。文字容易閱讀,但較為鬆散。主題側重 AI 產品應用,有時也會出現如 prompt engineering、圖片生成等內容。整體而言是一份輕鬆、適合大眾的電子報。

The Neuron 最大的特色可能是「誠實」。一些新 AI 產品,在其他電子報可能只引用官方說法(因此多為正面甚至是溢美之詞),The Neuron 的作者則會親自試驗後,寫下自己的心得。如果有業配,也會清楚標示。

The Neuron
  • 內容:AI 新聞與產品介紹,帶有強烈個人色彩
  • 適合對象:大眾
  • 頻率:每天
  • 優點:誠實且主觀
  • 缺點:並不打算涵蓋所有 AI 新聞,而是只挑其中幾則介紹

偏向技術、適合業界人士閱讀的 AI Breakfast

訂閱與試閱

內容通常是「AI News」、「AI Tools」、「AI Research」三大主題各五篇,分別介紹新聞、工具與研究。每一則新聞或研究報導,會附上一兩句話的總結。除了介紹與大眾相關的新聞、產品,也有創投投資 AI 新創的消息,是其他電子報比較少見的。

整體而言,AI Breakfast 適合在 AI 領域的讀者,而且分類清晰明確,可以快速了解最新的 AI 發展。另外,作者有獨特的幽默感,電子報開頭介紹「科技史上的今天」,最後則有一篇 AI 生成的漫畫,是這份電子報的特色。

AI Breakfast 傾向於介紹技術面進展,即使是 AI 新聞也大多著重於技術,文字對於非工程領域的讀者會比較吃力。

AI Breakfast
  • 內容:大量的 AI 新聞、產品與研究報導
  • 適合對象:AI 從業人員或工程領域
  • 頻率:每天
  • 優點:資訊量大,可快速掌握各領域新知
  • 缺點:文字密度高,且需要相關知識

如果你是 AI 從業人員,想要快速了解產業界在發生什麼事,包含研究進展、工程開發等內容,可以參考同樣是每天出刊的 TLDR AI(試閱可點擊頁面上的 one daily mail 連結),它的摘要非常濃縮,在閱讀上可能會有點吃力。

適合具備技術背景的中文讀者:愛好 Generative AI Engineer

訂閱試閱

如果不希望每天都收到 AI 消息,那麼由 ihower 編輯的「愛好 Generative AI Engineer」很適合你。平均一個月 14 篇,總結近期的 AI 新聞,可以避免收件匣被堆滿。內容較偏向技術,適合工程背景的讀者。

愛好 Generative AI Engineer
  • 內容:較偏向技術的 AI 新聞與文章
  • 適合對象:具備技術背景的中文讀者
  • 頻率:每月 14

媒體專欄類 AI 電子報

隨著 AI 逐漸躍入大眾視野,許多媒體也紛紛開設以 AI 為主題的專欄。由於媒體通常經過內部品質把關,在內容製作上會更嚴謹,也比較不容易出現假消息。以下是我們推薦的專欄,讀者們可以試閱後挑選適合的訂閱。

秉持「Smart Brevity」原則的 Axios AI+

訂閱試閱

Axios AI+(之前叫做 Axios Login,於 2023 年改名)為當日重要新聞解析,一共分成五個區塊,精選一篇重要新聞,並附加額外四篇簡短介紹。

秉持 Axios 知名的「Smart Brevity」原則,Axios AI + 節奏明快、文字簡潔,以列點與簡短句子,讓讀者快速了解當天最重要的事件。撰寫的立場偏向以媒體而非個人角度,因此較少出現個人意見。不過,主題雖是 AI,但內容並不限於 AI,如果影響夠重大,也可能報導科技巨頭的新聞。

Axios AI+
  • 內容:圍繞 AI 的重大科技新聞,文字簡潔易讀
  • 適合對象:對科技新聞感興趣的大眾
  • 頻率:每天
  • 優點:快速了解重要新聞事件的脈絡、影響
  • 缺點:受限於篇幅,較難有深入的討論與分析

篇幅較長的產業分析:Bloomberg Q&AI

訂閱試閱

由專欄記者 Shirin Ghaffary 撰寫的 AI 分析長文,每週更新,綜合數篇近期重大的 AI 相關產業新聞,並加以分析討論。

風格上較偏向「傳統」的新聞寫作,會有一些風趣機智的話語,個人色彩濃厚。篇幅較長,而非快速的新聞摘要,適合撥出一段完整時間閱讀。讀者們可以試閱後決定是否喜歡風格再訂閱。

Bloomberg Q&AI
  • 內容:AI 主題新聞分析、評論
  • 適合對象:對科技新聞感興趣的大眾
  • 頻率:每週
  • 優點:深入討論近期 AI 新聞的可能影響
  • 缺點:篇幅較長,文字較為繁複(這未必是缺點,但不適合想要快速獲取新知的讀者)

以上七份電子報,你不需要全部都訂閱

雖然上面介紹了七份(Well,可能再更多一點 XD)不同主題與風格的 AI 電子報,但千萬別一口氣全部訂閱。隨著 AI 消息大量湧入,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了資訊焦慮。特別是當看著身邊的其他人,似乎都從 AI 產品獲得好處,甚至已經踏入 AI 產業,心裡難免會認為自己應該「快點跟上」。

然而,資訊焦慮通常無助於吸收資訊,甚至反而可能因為不經選擇地吞下過多資訊,讓大腦無法很好地消化吸收。以下是我在這些年面對資訊爆炸時,會採取的四個步驟:

一、自問「為什麼想收集這些資訊?」

應對資訊焦慮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為什麼想收集這些資訊。可以適時停下來,覺察自己內心的焦慮來源,底層是「怕被時代淘汰」、「羨慕其他人的成就」或是其他?理解自己收集資訊的理由,才能挑選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而不致落入「什麼都想知道、都想學」、「追著資訊跑」的困境。

二、主動建立自己的「資訊濾網」

第二步是主動篩選自己接觸到的資訊來源。在獲取一項資訊後,可以練習退後一步,分辨資訊是否真實、有用,長期下來有助於建立自己的資訊品味。

以我為例,在社群媒體上,我會嚴格且主動地取消追蹤資訊來源。一旦發現資訊已經不符合現階段的需求,便會立即取消追蹤(一些朋友的做法是定期清理追蹤的對象)。這種「訓練」演算法的作法,可以一定程度確保在社群上接受到的資訊品質,而不是被動地、未經選擇地接收。

三、限制資訊攝取

除了以上兩點,限制自己每日的「資訊攝取量」也是重要的練習。就如同食物一般,吃得不夠或太多,都對健康有不良影響。

資訊焦慮通常發生在「資訊攝取過多」時。當新資訊進入,會啟動大腦開始思考、分析與預測;而資訊過多便會讓大腦來不及處理,進而產生「似乎落後了」的感受。

我採取的方式是限制自己,每天只有晚上六點到八點可以使用社群。實驗一年多下來,這讓我可以跟得上最新的發展,又不至於被資訊淹沒。其他時間,我則將精力放在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避免總是追逐資訊。

四、平衡「輸入」與「輸出」

除了不斷吸收資訊,「輸出」可以加深與完整學習流程。很多時候,個人真正的見解發生在書寫時。常常起初只是有個模糊的想法,隱約察覺不同資訊間的關聯,直到寫下來時,才真正找到其中的邏輯。

輸出也不是只有「社群發文」一種形式,也可以是寫部落格或結構較完整的筆記。這項練習的重點在於透過有條理的書寫,讓自己的思想更為清晰。

希望以上四個步驟,能夠協助你挑選適合自己需求的 AI 電子報,避免資訊焦慮。如果想要了解如何閱讀電子報,也可以參考我們過去的文章:〈聰明閱讀電子報,解決「積讀」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