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27:你離職了想休息一下,該如何善用這段時間?|AI 將重塑軟體公司的商業模式

《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

Hi 讀者,

如同上禮拜宣布的,本週之後《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就要暫時停刊了,未來活動將轉移到 ALPHA Camp 的 X 帳號@ALPHACampSchool(Well,就是 Twitter 啦),各種新計畫也會在 X 跟各位宣佈,歡迎來 follow 我們。

本週我們挑了幾篇很適合過年期間閱讀和思索的文章,之後我們 X 上再見囉!祝大家身體健康,新年快樂!

Titan


[中] 黃昱嘉/5 個找尋 AI 應用點子的網站,快速了解趨勢與產品定位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0 分鐘

本文作者、開發過 AI 應用專案的黃昱嘉在〈6 個開發 AI 應用時該思考的問題,幫助你讓 Side Project 走向產品化〉提到將 AI side project 商品化時需要面對的問題。不過,假如你還卡在「想嘗試開發 AI 應用,卻還沒決定題目」的階段,或許可以考慮參考其他人正在做的產品,協助自己釐清方向。

黃昱嘉在本文介紹五個能夠讓你找到許多 AI 產品和新創公司的網站,而且依照「商業化程度」由高至低排序,如果你希望開發出來的 AI 應用未來可以商品化,可以參考前三個網站,例如 Y Combinator 的 Startup Directory,如果偏向興趣性質,可以參考後兩者(其實作者還列出了更多網站)。逛逛這些網站的好處除了找靈感,還可以避開已經太多人做的題目。黃昱嘉也提供了關於可以如何使用這五個網站的建議。


[英] Jaron Lanier/虛擬實境將引領我們到何方?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5-20 分鐘

電腦科學家 Jaron Lanier 被稱為「VR 之父」,他從八零年代就著手開發 VR 技術和產品,對於科技議題有高度熱忱,長期以來關注科技與人文交會的議題,不僅積極地透過各種管道發表意見,還寫了好幾本書。就在 Apple Vision Pro 正式發售當日,《紐約客》刊登了一篇 Lanier 的文章〈Where Will Virtual Reality Take Us?〉,分享過去他開發 VR 產品的早期經驗和他對 VR 發展的思考(他的態度有許多轉變),有些意見相當反主流,有些則可說是有點到了哲學層次,非常有意思。

我特別想跟各位分享幾點 Lanier 比較與眾不同的看法,包含早期科技人看待 VR 的態度。許多評論者都希望 Apple Vision Pro 未來可以更加輕巧,最好可以「縮」到像眼鏡一樣,但 Lanier 偏偏認為,當你戴著一個 VR 頭盔,就應該驕傲地展現出自己正佩戴著一個怪東西,「你不會把摩托車偽裝成單車。」Lanier 說。近期一系列 Apple Vision Pro 的評測影片裡,我覺得 Casey Neistat 似乎有展現出這種態度

Lanier 認為人們最好是間斷式地使用 VR 裝置,而不是長時間使用(主流科技平台可能希望你這樣做);他也反對「生活在虛擬實境裡」(當然,他以前嘗試過),因爲生活在一個設計好、受到控制的環境中,人會失去探索未知、經歷新事物的機會(原文有這麼一句話:「Life within a construction is life without a frontier.」),這種(電腦)計算好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Lanier 也藉此談到科技圈裡崇拜的「無限」概念,而他當然抱持相反的立場:有限、真實才是更加珍貴的。Lanier 回憶,當年他們會趁使用者脫下 VR 頭盔的瞬間,將一朵鮮花或是漂亮的水晶遞到眼前,他說自己特別喜歡觀察這些人重新見到真實世界後的反應。


[英] John Kennedy、Will Manidis/「輕資產」還會變得更輕:AI 將重塑軟體公司商業模式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5-20 分鐘

一般而言,軟體這一行相對於許多產業已經算是「輕資產」的類型,特別是軟體新創公司,主要的成本都集中在「人」身上。然而本文的兩位作者 John Kennedy 與 Will Manidis 主張,在 AI 發展的驅使下,軟體公司,特別是 SaaS 公司,將會變得更加輕資產,原本的固定成本將進一步成為變動成本。事實上刊登本文的媒體《Every》編輯並沒有完全同意他們的理論,但承認本文迫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看法。

兩位作者先引用專門投資軟體公司的私募基金 Vista Equity Partners 共同創辦人 Robert Smith 說過的話:「軟體公司(的產品)味道就像雞肉,他們銷售不同的產品,但是在做的事八成都差不多。」指出軟體已經「商品化」(commoditization)了,意即標準化至幾乎無差別、高度替代的程度,例如農產品。

接著他們針對生成式 AI 影響 SaaS 公司未來發展的趨勢提出三個理論,而新的典範需要新型態的資本(創投)。首先是 AI 令內容生產的模式改變;其次是兩位作者認為生成式 AI 就是一次典型的技術革命,他們引用了學者 Carlota Perez 在 2002 年的著作《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提到技術革命的不同時期,該認為生成式 AI 正處在「installation period」(請參考下圖),隨之而來的轉折點將不可避免(以 Perez 教授的研究來說,就是當年的網路泡沫);第三,他們引用 Clayton Christensen 的學說,認為 AI 除了為產品帶來持續創新,對「成本」更是將帶來破壞性創新,這將改變軟體公司的組織與成本結構,文章認為或許未來軟體公司資深成員將會變得更多。

(圖片來源:Titan 提供)

文末以 Cybersyn 與 Snowflake 的合作模式去談垂直市場的軟體開發商該如何因應這樣的未來,因為在軟體成本越來越可變的情形下,雲端大廠(那三家)比以往更能侵蝕這類開發商的市場。(無論你是否認同兩位作者,我們很推薦閱讀文中提到兩篇談《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這本書的文章。)


[英] Molly Graham/你離職了想休息一下,該如何善用這段時間?

原文連結|閱讀時間:10-15 分鐘

有些人會希望在找到下一份工作前可以先「休息一下」,那麼該如何善用這段時間呢?本文作者 Molly Graham 曾經在 Facebook、Quip 等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過多年高階主管,她在文中以自身經驗出發,有結構地分享該如何善用離職後、找到下一份工作中間的休息時間,她自己就有「實作」過好幾次。本文是我同事 Karen 推薦的,我想也許很適合在過年前跟各位讀者分享。

首先 Graham 要讀者先做好財務上的規劃,詳細搞清楚這段時間自己有多少預算「而且不會感到焦慮」,以免不僅無法好好休息,還容易因為焦慮趕忙找了不理想的新工作;又或者你可以每週花一點時間(例如兩天)工作,幫自己多爭取一些時間。對一些人來說,規劃完財務後還能更近一步釐清自己的焦慮是否跟家庭或文化「認為要一直有工作」有關。

接下來,Graham 跟大家分享一個絕招:設定一個日期,在那天之後才開始「找工作」,而在那之前是你的「個人時間」,是要用來休息、沈澱的。她也提醒,假如你可以負擔,最好把個人時間加倍,因為那會過得比想像中快!決定日期後還要有配套措施,因為當你告訴大家要休息一段時間後,難免還是會有工作找上門,面對各種獵頭 email 或「喝咖啡」邀約,你都要準備好回應方式。這段個人時間不管是要看醫生、休養身體,都要有個目標(但不要設定太多個),否則時間很容易就這樣過去了,屆時等待你的又會是焦慮。

Graham 在文中分享許多實用的建議,例如你一定會在個人時間的初期覺得不太舒服或感到不適應,此時你會需要來自朋友、mentor 或是伴侶和家人的支持(而且應該要讓你所愛的人知道你的計畫);又或者你真的關不掉「工作腦」,那麼可以用來反思上一份工作,Graham 的做法是回想自己喜歡前一份工作的哪些地方、喜歡跟誰一起工作,或是思考一些高層次的問題,例如「我還應該留在加州嗎?」、「我希望自己有什麼樣的人生?」


閱讀更多內容,請看《RISE-UP 科技人才升級週報》各期目錄。